明志科技大學校長劉祖華:厚實產學能量 深化研發鏈結 打造產學研發型科技大學

2025年遠見雜誌最佳大學排名,明志全國綜合大學類排名第8名,全國技職大學類排名第2名,並榮獲綜合績效私立大學典範獎。(明志提供)

【採訪撰稿.許嘉寶、高曼芸】

面對青年學用落差的困境,全國各大專校院紛紛尋求強化實務連結、縮短教育與產業間距離的有效途徑。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明志科技大學(簡稱明志)校長劉祖華,分享其如何深耕產學合作,透過「厚三明治實習制度」和企業公費生、研究中心共構等創新措施,培養即戰力且穩定深耕產業的優質技術人才。

堅持中求變 培養勤勞樸實的中堅力量

問:貴校從創辦至今,堅持的特色或理念爲何?歷經哪些變化?希望培養學生成爲具備何種能力的人才?

答:我從15歲進入明志求學,到2002年回母校擔任校長,見證了明志從專科學校升格爲科技大學的發展歷程,也深知學校創校62年來,如何在堅持初心的同時,因應產業與時代變遷推動變革。明志的校訓爲「勤勞樸實」:勤勞是對於事情的尊重,勤勤懇懇;樸實是對於環境的尊重,減少消耗。我們有70%的教職員住在眷屬宿舍,學生則90%以上住校,除了校內住宿費全免,學生餐廳也提供均衡且價格實惠的餐點,減輕學生經濟負擔,省下的交通往返亦減少許多碳排放,符合環境永續的宗旨。明志自創校以來的另一個堅持,就是一年的工讀實習,其學分爲「外加」,有別於多數學校將工讀實習學分「內含」在大學畢業學分裡。所謂外加,就要投入額外的成本,除了導師以外,還要有實習輔導老師,且1位老師只能輔導6到8位學生。

在實習和人才培育方面,明志由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昆仲於1963年捐資創立,因此過去學生幾乎都在臺塑企業實習。但隨着改爲科技大學後的多元化,學生在臺塑企業實習的比例目前只佔30%。我們每一屆都開發出將近2,000個有薪實習職缺給全體大三800多位學生,每位學生擁有約2.5個職缺選擇機會,提供學生和企業雙向媒合。

我們觀察到明志的學生在人格特質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他們比較不會頻繁換工作。這與我們從大一就透過課程地圖進行職涯規劃有關,而學生勤勞樸實的特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多半適合成爲企業的中堅分子,尤其適合在後勤、總務等比較少人注意,卻又極其重要的崗位默默耕耘。許多校友到五十幾歲才「冒出頭」,例如本校校友華碩全球副總裁張權德,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所以,明志希望培養的是有即戰力、具實務研發與創新能力且穩定度高,適合長期深耕產業、願意從基層做起、最後成爲企業中堅力量與文化傳承者的優質技術人才。我們相信這樣的人才最終會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爲企業、爲社會貢獻長遠價值。

串連學業與職涯 就業與升學雙軌並進

問:貴校如何透過厚三明治實習模式規劃人才培育,並進一步深化產學合作?

答:明志推行的「厚三明治實習制度」,是我們結合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最具代表性的制度設計,核心理念在於打破傳統課堂與職場之間的斷層,讓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更能透過實際參與產業運作,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導向學習循環。

明志目前設有10個系、3個學程,共規劃出超過330個課程地圖。學生大一入學就建立課程地圖,奠定理論基礎,並開設職場素養訓練,強化學生溝通表達、職業倫理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學校也安排企業導師與校內指導老師,進行學校與實習企業的雙導師輔導。到了大三,學生會進入企業全職帶薪實習一整年,實際參與部門營運與專案開發,提升專業知識的應用力,這正是所謂的「厚」實習。學校也建立了一套學生工讀實務實習課程的安全機制,包括教師每季訪視、持續提供指導與支持、要求實習單位辦理安全教育訓練,以及爲學生辦理實習保險等配套措施,確保實習的成效與安全。學生大四返校後,再進行專題製作與學習反思,強化技術精進,完成「學習—實習—學習」的「三明治」學習歷程。相較於大四實習後直接走入職場,這樣的制度,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做中學、學中做」,在回校時更成熟地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相關產業,依個人志向規劃繼續深造或進入職場,實現「畢業即就業、升學無縫接軌」的雙軌彈性發展。

我們也進一步與臺塑企業、南亞科技、志聖工業等優質企業合作,發展出「公費生制度」,由企業提供學生學費與獎學金,待其完成學業後返聘,甚至進一步支援研究所的學費。這樣的安排,不僅讓企業提前培育核心人才,也爲學生創造穩定發展的機會,可說是雙方共贏的作法。

在深化產學合作方面,「厚三明治實習制度」也讓明志不再只是單純培養人才的角色,更轉化爲企業的研發夥伴。近三年我們與227家企業展開實習合作,其中有25家企業同時參與實習與產學專案,合作金額累計已超過3,000萬元。像是美國的Inteplast Group,不僅提供長期美國實習機會,還與我們師生共同開展跨國產學合作,建立全球視野與實作平臺。去年有位電機系學生就在美國Inteplast Group實習期間發現公司機電整合的潛在優化機會,返校後與指導老師進行專題研究,進而促成與Inteplast Group簽訂新臺幣280萬的國際產學合作案,這也顯示實習制度在技術創新與產學鏈結上的價值。

此外,爲了強化學生的反思能力與經驗傳承,我們每年舉辦實習成果觀摩競賽,讓學生透過簡報分享交流,幫助學弟妹更好理解職場文化與實務需求。這樣的回饋機制,也促進了正向循環,進一步擴大實習制度對學生、企業與學校的三方影響力。

改變人生的實習制度 讓學生敢夢、能飛、願回饋

明志的實習制度爲許多學生打開了通往夢想的大門。其中有一位淡水商工畢業的同學就是因爲實習制度而選擇我們學校,他一入學就立定目標,希望能進聯發科技(簡稱聯發科)實習。從大一開始,他就按照我們課程地圖去修電子學、電路學等相關科目,到大二下學期順利錄取聯發科實習名額,於大三前往聯發科實習一年。實習過程中,他更加確定聯發科是他夢想中的公司,於是在大四回校繼續補強電路佈局的實務技能,還沒畢業就已經接到通知可以直接回聯發科擔任正職;他自己說明志的實習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其實,像他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另有一位先前就讀桃園農工的女同學成績普通,英文也不是特別好,但她鼓起勇氣申請了美國Inteplast Group工讀實習。面試成功後,她人生第一次出國就是到美國實習一年,大三實習完成返校後很想再去美國留學,所以立刻選擇參加我們與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簡稱辛辛那提)的雙聯學制,拿到兩張碩士學位後即到美國Inteplast Group工作。提到辛辛那提,就不得不提到我們兩校的雙聯學制,這幾年能夠順利推動,其實背後有一位非常關鍵的校友陳維彬先生大力支持。他資助每位明志學生每年3萬元美金的獎學金前往辛辛那提攻讀雙聯碩士。因爲辛辛那提的英文門檻高,所以我們今(2025)年暑期也安排12位學生去美國就讀先修班,讓他們先熟悉環境、提升語言能力,再來挑戰雙聯學制。這些先修課程的費用約新臺幣180萬元,學長也是全部買單。

這些故事都說明,只要學生有動力、有平臺,他們真的能發展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徑,甚至回饋給未來的學弟妹,生生不息、源源不斷。這就是我們實習制度最動人的地方。

三大關鍵深化產學合作 厚植師生產業創新實力

問:產學合作在學校整體目標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意義爲何?

答:在明志的整體目標當中,「產學合作」不僅是人才培育的延伸工具,更是實現大學社會責任、創新研發與產業鏈結的核心戰略。我們以成爲「產學研發型科技大學」爲目標,長期將產學合作納入教學與研究的主軸,產學合作正扮演着三項關鍵角色:

第一,是培育產業即戰力的關鍵機制。我們推動一年制長期實習制度,讓學生在大三就到臺塑、鴻海、聯發科、華碩、臺達電、緯創、臺灣國際航電(Garmin)和Inteplast Group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實習,提前累積職場經驗、強化實務能力,有效縮短學用落差。此外,我們與企業攜手推動「公費生制度」,協助企業預聘優秀學生,也讓學生在學期間就有明確的職涯規劃,達到企業與人才雙贏的效果。

第二,是推動實務導向研發與知識落地的橋樑。我們鼓勵教師依循「4P策略」(Paper、Patent、Product、Partner),鼓勵教師除追求高品質論文發表外,更積極投入專利申請與技術商品化。明志與企業共構研究中心、設立試量產基地,將研究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甚至導入量產體系,展現知識落地的強大實力。

第三,是深化區域創新與國際鏈結的策略平臺。我們積極與國際企業展開合作,例如由學校衍生輔導創業深志科技公司,其開發的魚眼技術不僅獲得馬來西亞上市公司 UCHI Tech 的投資,也成功與日本瑞薩電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在這些企業育成過程中,學校也會保留3%到5%的股份,等於是提早埋下一顆種子。未來若公司發展順利,學校就能一同分享成果,成爲支持教學、研究與學生培育的長期穩定資源。

最後,明志在推動產學合作時,除了解決企業的實務需求,也很希望十大研究中心能投入一些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領域,像是綠能、氫能、人體照護或醫療光源等等。當然,前瞻研究的成果無法立竿見影,從實驗室研究、發表論文到真正商品化、接到訂單,往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這就需要資金支持者的理解與耐心。所以我們一方面深化與業界的信任和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努力讓他們瞭解這些「看似沒用」的創新技術,其實潛力無窮。

我常舉MIT Media Lab的例子,當初許多美國國會議員去參訪時,也看不懂學生在做什麼,只看到螢幕上的手骨架會隨動作移動。問說這有什麼用?學生回答:「不覺得這樣很好玩嗎?」但這樣的技術,四十年後變成大家日常在用的遊戲、模擬核心。你說它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只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對我們來說,產學合作的長遠目標,是讓師生有機會接觸世界最前端的技術,培養前瞻視野與實作能力,不再只是被動地配合業界需求,而是成爲真正有能力引領產業創新的夥伴。

提升企業信任與技術落地能量 協助教師參與及整合研發人力

問:貴校推動產學合作曾面對的內外部挑戰爲何?如何解決此問題?

答:明志在推動產學合作的過程中,確實曾面對來自內外部的多項挑戰。不過,我們始終秉持「產學研發型科技大學」的定位,透過制度優化與跨部門協同,逐步將挑戰化爲深化合作的機會。

在外部挑戰方面,首先是企業對學校研發能量的認識不足。因學研單位的教師研究領域多元,涵蓋多個項目,有些企業會質疑我們是否能聚焦技術開發,特別是在時程、人力、經費都有限的情況下,更不容易建立長期合作的信心。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設立了產學合作專責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來簡化流程,並結合國科會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臺(Global Industry Platform of NTU System)資源辦理技術媒合推廣與產業參展,強化學校的能見度。此外,我們也舉辦企業媒合參訪,針對企業研發需求媒合適合的研究中心與團隊,藉由實地導覽與成果簡報,深化產學互信與合作意願。

另一個常見的挑戰是技術成果落地的可行性。一般學研技術偏向早期研發階段,成果多以發表論文爲主,缺乏商品化導向與市場落地能力。因此,我們設立十大研究中心,聚焦產業核心議題,建立以企業導向爲主的研究團隊,並推動「創新產品補助辦法」,鼓勵教師提升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和投入商品化實驗。像是由有機電子研究中心與臺塑生醫合作開發上市並榮獲2024年經濟部臺灣精品獎肯定的「微光眼鏡」、由智慧醫療研究中心與衍生企業衆志公司合作開發並獲得臺塑生醫2024年授權上市之溼熱敷衣,以及2025年材料系簡順億老師帶領的「鎂麗救星」團隊晉級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劃(From IP to IPO)決選,都是我們技術落地的具體成果。

在內部挑戰方面,首先是教師對產學合作的參與度不一。有些老師對於產學合作案之執行流程與跨單位協調經驗不足,導致參與意願較低。爲此,我們設立產學合作發展中心,提供廠商媒合、計劃撰寫以及後續銜接創新育成中心培育機制的一條龍協助,並將產學成果納入教師評鑑與升等制度,提高參與誘因。同時,我們也制定了「教師深度產學傳習補助辦法」,由具產學經驗的資深教師舉辦小型座談、經驗分享會,協助新進或尚未參與產學計劃的教師快速上手、建立信心。

最後,面對人力與設備資源的限制,我們十大研究中心每個中心至少投入1億元資金,透過組成跨系所的研發團隊來承接大型產學案,例如綠能中心的鋰電池模組開發及應用,就整合了化工、材料、機械與電機等領域的師資,共同解決業界複雜的實務問題。我們更採取主題導向式整合,以「題目先行、人才就位」策略,先精準鎖定企業關注議題,再整合教學資源與專長,徵聘合適人力組隊執行,提升計劃推進效率。同時,我們也開放各研究中心聘任專任研究人員,補足承接產學合作計劃所需的高階研發人才。

從研究到商品 打造產學共榮良性循環

問:貴校推動的產學合作計劃成效爲何?對於校內師生產生什麼影響?

答:明志長期深耕產學合作,逐步建構出一套結合教學、研究與產業應用的實踐架構,已累積豐碩的量化成效。近三年來,我們每年跟民營企業產學合作的平均金額突破2億元,案件數亦穩定成長,涵蓋AI、半導體、綠能、光電、生醫及循環經濟等多元領域;200餘位教師平均每人每年光是產學合作金額就超過100萬元,顯示本校具備高效的研究實作與企業接軌能力;另外,2024年技術移轉的金額也達到1,851萬元。

近兩年明志成立2個共構研究中心與2個試量產基地,把論文技術轉化爲產品,甚至上市爲商品,這是一般大學比較難做到的;而上市商品的營業額將有3-4%回饋給學校和研究中心,這不僅是促進研究團隊投入產學合作的一大誘因,也爲學校的整體發展帶來正向的循環。

對老師來講,參與產學案能有效將企業實務問題轉化爲教學資源,並導入課堂和研究中。例如本校AI中心的老師,和企業合作做智慧巡檢的計劃,後來就把相關內容彙整融入電子系的「人工智慧實務」課程,讓學生能直接接觸產業級案例,提升實務理解與應用能力。此外,在「4P策略」引導下,老師也能同步產出高品質論文、申請專利並促成技術移轉。舉實例來說,本校近三年發表在Rank Factor排名列於Q1(前25%)SCI期刊的比例逐年提升至68%,2024年在遠見雜誌最佳大學排名「英文論文投入Q1比例」項目名列全國大學第2名,SCI∕SSCI論文教師發表人均值爲全國科大第1名,並有9位教師入選史丹佛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由智慧財產局所公佈的2025年第一季專利申請件數,明志更以24件申請量躍居全國大學第一。

對學生而言,大三到企業實習一年回來後會更有方向,知道自己未來想走什麼路。此外,加入產學合作團隊能夠深化實戰經驗,透過實際參與研發、數據蒐集、實驗與簡報等工作,培養專業能力與問題解決力;產學計劃中常與不同系所、企業部門合作,甚至拓展至海外企業,更可以強化學生的跨領域視野與國際溝通力。

透過制度化的實習安排、研發商品化機制與國際鏈結佈局,明志的產學合作不僅在量化成果上表現亮眼,更實質提升了教師的教研品質與學生的實務能力,成功打造出教學與研究並進、學術與產業共榮的良性循環,爲學校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