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已存在 「竹圍漁港」已成北部重要觀光漁港

大園鄉竹圍漁港的彩虹橋,是黃金海岸規畫中最美麗的景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12/08 張明慧攝影)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觀光漁港也成了不少民衆假日前往的去處。而位於桃園大園的竹圍,如今已經是北部重要的休閒去處。其實竹圍漁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是重要的商港,近年來積極轉型,纔有瞭如今的熱鬧樣貌。

【推薦閱讀】 漁港重生成網紅打卡景點!回顧基隆正濱漁港的前世今生 重建後整了形 曾經的單拱大橋|南方澳大橋

大園鄉竹圍漁港漁產交易熱絡,海產街每天人來人往絡驛不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12/08 張明慧攝影)

竹圍漁港的前身爲許厝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在乾隆年間曾是臺灣重要的商港,商船與漁船往來頻繁。到了日治時期,日本長崎縣有三戶漁業移民來此定居,以釣漁業爲主要作業方式,爲當地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國民政府來臺後,1928年,桃園郡漁業組合成立,正式展開有組織的漁業發展。1952年,在現今的竹圍漁港位置設置了曳船道,開啓了正式的漁港建設。1959年,桃園縣政府與大園等鄉公所籌資70餘萬元,興建250公尺長的北防波堤。經過臺灣省政府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後續投資,漁港於1968年完工。

1988年,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出現。臺灣中油提議與漁業單位合作開發漁港,雙方共同分擔東西防波堤與內堤的擴建經費。1993年改建完工後,漁港擁有343.5公尺的碼頭與1.4公頃的泊地,爲漁民提供更好的作業環境。

進入21世紀後,竹圍漁港開始朝向觀光休閒發展。2000年代,漁港增設了魚貨銷售中心,與基隆的碧砂漁港、新北市的富基漁港並列爲北臺灣三大漁獲供銷重地。漁港的地標性建築「彩虹橋」,以180公尺跨度、31公尺高的紐爾遜鋼拱橋設計,成爲遊客必訪景點。近年來,桃園市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改善漁港設施。包括遊艇碼頭專區、彩虹橋維護、薄膜天幕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