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發明鐵鍋,老百姓才吃上熟食,項立剛支持僞史論不惜胡說八道
看到了項立剛“做早飯時想”出的一篇小作文,覺得十分好笑。這篇小作文充分反映出項立剛矛盾的心理狀態:既想支持僞史論以秀愛國,又礙於事實不可逾越而不得不強詞奪理,來一通胡扯。
項立剛曾說不會走大司馬的網紅路線,但他其實一直就是在複製大司馬。比如這篇小作文的開頭就胡扯,說關於僞史論的爭論是立場之爭,這不就是扯上愛國嗎?這不就是典型的大司馬路線嗎?
關於僞史論的爭論是立場之爭嗎?當然不是。這是關於真假的爭論,是關於對錯的爭論。如果是立場之爭,人民日報就不會否認英語來自於中國,解放軍報、中科院就不會闢謠美國登月是假的。
項立剛首先承認近代很多科技產品來自於西方,並且說“至少近200年,西方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發動機和推動者”,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支持僞史論。這說明,項立剛知道自己無法逾越這一障礙。
通過迂迴,項立剛順利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使沒有西方科技輸入,中國的科技水平也不會停留在過去,從中國近幾十年科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證明,“我們只是被戰亂打斷了文明進程罷了”。
項立剛後面還說,只要中國穩定下來,“中華文明就會顯示出驚人的爆發力”。總結他的意思,就是隻要中國穩定,沒有西方科技輸入,中國也照樣能取得類似於今乃至比今更強的科技水平。
然而,這純屬扯淡!難道明朝不夠穩定嗎?難道清朝不夠穩定嗎?當西方開啓工業革命進入科技突飛猛進發展期的時候,中國科技在明清時期的穩定狀態下爲什麼沒能“顯示出驚人的爆發力”?
因爲地大物博可以滿足統治者的享受,體量龐大可以保證穩定統治,所以統治者不思進取,甚至採取愚民政策,只要外部沒有致命威脅,就能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邏輯。
所以毫無疑問,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西方列強,或者說沒有亞歐之間的打通,還保持着中國獨大於周邊的狀態,大清滅亡之後,取而代之的不過是又一個封建王朝,重複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
上面是項立剛的第二處錯誤,項立剛的第三個錯誤在於,用紫禁城和大運河來證明中國在“基礎科技”上達到一定高度。這實在可笑,項立剛膽子還是不夠大啊,既然如此說,完全可以提前到隋朝嘛。
隋朝時,宇文愷主持營建大興城,面積達84平方公里,奠定了長安城的基礎。難道項立剛不認爲長安城也很了不起嗎?關鍵是,從建築技術裡能夠誕生工業革命嗎?能夠誕生現代科技嗎?顯然不能。
至於挖一條人工河,那就更扯不上什麼高科技了,在中國古代開鑿大運河,無非就是拼着人多而已,有什麼“神器”嗎?這能誕生什麼“神器”嗎?而且中國從隋朝就開鑿大運河,大禹治水更早呢!
項立剛的第四處錯誤是,居然扯上了鐵鍋的發明,尤其是扯上了香料、茶葉,這與科技有個毛關係啊?這不是黔驢技窮的表現嗎?實在沒的說了,恐怕能把凌遲三千刀說成是中國的生理解剖吧?
而且我很奇怪,中國居然是到了明代才發明鐵鍋,普通人家才“開始學會炒菜”,才“吃上了熟食”,原來明代以前中國的老百姓連菜都不會炒,都一直吃生的。不得不說,項立剛真是個人才。
項立剛還說,鐵鍋與風箱、竈相連,“人類對於燃燒效率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這話說得牛逼,好像銅鍋不能與風箱、竈相連似的。不知道項立剛認識“橐龠”這兩個字嗎?讀過《道德經》嗎?
據我所知,原始人就開始吃熟食了。據我所知,婦好墓裡出土了很多炊具。據我所知,北魏《齊民要術》裡就記錄如何炒雞蛋。據我所知,唐代就出現鐵鍋,北宋時中國就已經普遍使用鐵鍋了。
項立剛的第五個錯誤,是絕口不提中國科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把中國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孤立於世界文明交流之外,割裂了與西方科技發展的關係,好像中國是從0到100的。真難爲他了。
可事實是,中國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基礎上,實現從1到100,然後纔在某些方面實現了從0到1。所謂“沒有西方,中華文明一樣會進入現代文明”不過是無法驗證的假設。
最後一句話,對於項立剛來說,不僅暴露了他支持僞史論的原形,而且說實話,對於他天天喊着觀察通訊業幾十年來說,實在是掉價。亞里士多德就是“永樂大典”,項立剛就是大司馬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