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夜北京網友拍到“黑影御劍飛行穿越雷暴”?雲閃的奇妙你不懂,專家幫你懂
8月6日21時8分,北京市氣象臺發佈雷電藍色預警,稱當時至7日2時,北京市朝陽、東城、西城、通州、大興、海淀、豐臺等區有雷陣雨天氣,局地短時雨強較大,並伴有7級左右短時大風。
當晚,北京夜空即出現雷暴雲團,不少網友也拍攝下了天空中的雷電過程。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多段網友拍攝的視頻裡,閃電過程似乎只出現在局部,且雷暴雲團不斷閃現電光卻不聞雷聲,雲團旁還能清晰地看見一輪明月。
網友拍下北京夜空中月亮與閃電同存的畫面
爲何雷暴過程聽不見打雷聲,還能清晰看見閃電旁邊皓月當空?一位不願具名的氣象學家告訴紅星新聞:“這些都是正常的天氣現象。”該氣象學家解釋稱,北京當晚天空中之所以只有局部雲層有閃電,是因爲此處形成的是雷暴單體。所謂“雷暴單體”,即一種孤立的雷暴系統,由大氣中強烈上升氣流形成,直徑通常爲幾公里至幾十公里。
同時,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也告訴紅星新聞,因雷暴單體只會影響局部不會大面積擴散,所以網友看到只有局部雲層出現閃電,附近天氣未受到雷暴系統影響,自然就能看到旁邊皓月當空。
而之所以只見閃電不見打雷,許小峰表示,這同樣是正常的天氣現象。他解釋稱,雲層內部發生放電過程,如果雲層較多,在雲層遮擋下,雷聲也會逐漸衰減,人們也就聽不見明顯的雷聲。
網友拍下北京夜空中的黑影
此外,紅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也有部分網友在視頻中記錄下閃電照亮夜空時,雲霧中疑似有黑影出現,因黑影形象酷似武俠劇中站在劍上飛行的俠客,此次閃電裡有不明黑影“御劍飛行”的說法也隨之在網絡流傳。
這樣奇特的黑影是如何形成的?上述不願具名的氣象學家指出:“黑影肯定不是誰在‘御劍飛行’,實質就是雷暴單體裡出現雲閃現象後,雲層在放電過程中不斷移動偶然形成。”該專家分析稱,雷暴過程中,雲層雲頂上形成正電荷,雲底下則形成負電荷,放電過程中形成電壓差,就會出現閃電,而因爲雲層移動,就會偶然出現不同形狀的所謂“黑影”。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編輯張尋 責編 鄧旆光
延伸閱讀
市民深夜拍到銀色"怪魚"街頭飛奔:全身由漏勺等打造
“笑死,出門就遇上了,嚇懵!果然人是不能太晚回家的。”1月15日,博主“梨阿梨”發佈了一段視頻,畫面中,一條銀色的“怪魚”在馬路上飛奔。這段視頻發佈後,引發了各大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讚歎,這東西太有創意了。也有網友好奇,這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1月19日,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記者瞭解到,這條“怪魚”是一個博主用家用蒸鍋格柵、鍋蓋、漏勺等家庭廚房用具爲材料,按照廣西博物館“鎮館之寶”宋代鏨花鎏金銀摩羯的外觀製作的工藝品。
“般若魚舟”由“三蹦子”改裝而來
南寧市民深夜遇銀色“怪魚”街頭飛奔
近日,有網友在南寧拍到一條銀色“怪魚”深夜在街頭飛奔,引發網友熱議。上游新聞記者從視頻中看到,這條“怪魚”有小汽車大小,通體銀色,頭頂有一卷須,豎起的魚鰭如雙翼,魚尾翹起,腹刻鱗片。隨着鏡頭拉近,可以看出“怪魚”由一輛“三蹦子”改裝而來。
19日,上游新聞記者聯繫上發佈這段視頻的博主“梨阿梨”。“梨阿梨”是廣西南寧人,1月15日晚上10點過,她在南寧市雲景路鳳嶺兒童公園附近發現了這條“怪魚”。“在路口,它直行,我左拐,我剛拐出來就看見一個銀色的圓頭尖尾的東西衝過來。”博主稱,當時她都懵了。“真的以爲自己穿越了,愣了一分鐘才反應過來,於是加油追上拍下了視頻。”
網友拍到的在路上飛奔的“怪魚”
博主還表示,回家後,她第一時間和朋友分享了這段視頻,朋友們都覺得很有趣,建議她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不過她並不知道這“怪魚”什麼來歷。
“梨阿梨”將這段視頻發佈在社交媒體後,引發了網友們的圍觀和熱議。截至發稿,這段視頻點贊2.5萬,評論超2000條,轉發近5000次。有網友調侃,“這是奔波兒霸,還是霸波爾奔”“你怎麼就從龍宮裡出來了”。有網友還曾拍下這條“怪魚”停放在戶外場地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怪魚”由蒸鍋格柵、鍋蓋、漏勺等材料打造而成。
“怪魚”打造材料很接地氣
有眼尖的網友一眼就看出了這“怪魚”的來歷。“這是根據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做的。實物長這樣,做得很精緻,可好看了。”該網友還曬出了館藏寶貝的原型。上游新聞記者看到,照片中的寶物和“梨阿梨”在路上拍攝到的“怪魚”形態十分相似,照片簡介赫然寫道——鏨花鎏金銀摩竭。
創作者:根據網紅文物改造“般若魚舟”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上游新聞記者看到了鏨花鎏金銀摩竭的簡介:北宋鏨花鎏金銀摩竭,長34釐米、寬9.2釐米、高14.8釐米。南丹縣文物管理所藏。1992年,在南丹縣小場鄉附城村拉要屯虎形山發現了鏨花鎏金銀摩竭等12件被裝於陶罐中的銀器,這些銀器採用了錘擈、鏨花、鎏金、鉚焊等多種工藝,製作精美。《宋史》中記載,南丹州莫氏首領曾向宋廷進貢銀碗、銅鼓等,可見這些銀器應是北宋時期南丹州首領貢奉於朝廷之物,後因“專其地利,不修常貢”而留存,而摩竭是源自印度神話中卷鼻利齒、雙鰭似翼的巨魚。
上游新聞記者聯繫上“怪魚”的創作者麥裡,麥裡是南寧有名的創意集市策展人。2024年,策劃了大大小小20多場創意集市。不僅在南寧,還將集市辦到了麗江、成都、杭州等地,將廣西本土的藝術家、手藝人推向全國。
“般若魚舟”以宋代的鏨花鎏金銀摩竭爲原型
麥裡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去年11月廣西博物館舉辦奇妙夜活動,他接到博物館的邀約改造一些文物。於是他就用這些特別接煙火氣的材料,以宋代的鏨花鎏金銀摩竭爲原型,創作了這款工藝品。“通過這樣的創作,讓原來高高在上的文物,跟市民們零距離接觸。”
麥裡稱,最開始他們向廣大市民徵集了一些圓形器物,包括廢棄鍋蓋、不小心燒壞的鍋、閒置的圓形鏡子等等,但在實際製作中發現大家捐贈的物件大小不一、尺寸各異,組合在一起確實有難度。於是他又去交易市場找了合適的材料,並用一輛三輪車爲基礎,創作了這個工藝品,命名爲“般若魚舟”。
網友曬出的博物館關於鏨花鎏金銀摩竭的介紹
“本來鏨花鎏金銀摩竭就是我們這裡的網紅文物,我們做出來後,文物IP有了煙火氣,市民可以近距離觸摸它。”麥裡說,“般若魚舟”很受市民歡迎。“我們也主動邀請市民、網友來‘摸魚’,營造減壓治癒的趣味性。”
目前,“般若魚舟”在廣西南寧花鳥交易市場展出。麥裡還表示,春節期間該作品也有展出計劃。“ 想邀請全國網友一起來‘共創’,比如,網友可以在其鱗片上寫下美好的新年願望!希望通過我們的雙手,將普通的物件變成令人稱奇的東西。”
上游新聞記者 李坐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