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經紀人開始洗牌,一手捧紅謝霆鋒、王菲的神話不再
霍汶希探班謝霆鋒。(圖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8月27日訊(記者 彭樂怡)上世紀末的香港娛樂圈,有過不少經紀人和藝人相互成就的故事。比如從藝人轉行至經紀人的霍汶希,在三年時間內先後挖掘和捧出謝霆鋒和容祖兒;金牌經紀人陳家瑛在職業生涯中只帶過陳百強、王菲和陳奕迅三個藝人,均是香港樂壇的天王天后。
二十多年後,這樣的傳奇故事很難再復現。
今年以來,傳統影視行業顯得有些冷清。此前藍鯨科技曾報道,多名受訪製片人和編劇表示,今年長劇開機項目寥寥無幾,不少項目卡在大綱或者前幾集劇本階段,長劇過會難度增大。
不僅如此,還有經紀人向藍鯨科技記者反映,今年大部分的長劇項目都轉爲"保密模式",手握一點平臺資源的經紀人尚且都要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打聽項目詳情,新入行的經紀人和演員更是難以觸及核心資源,在長劇項目的發展空間被壓縮。
在這場洗牌中,尚未完成職業化的經紀人,正面臨着被邊緣化,甚至淪爲"羣頭"的風險。
當大部分長劇保密,經紀人求組訊無門
2003年入行做經紀人的懷敬,已經經歷了行業超過20年的浮沉。她告訴藍鯨科技記者,影視行業正在經歷一個艱難的轉型期,市場會在行業寒冬之際更青睞頭部項目,以減少風險。
"經紀人行業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頭部經紀人是在爲藝人做選擇題,在同時遞上來的幾個劇本中選擇適配性更高的角色。而其他經紀人可能連考卷都沒有,在市場奔波着找考卷。"懷敬形容道。
懷敬表示,影視市場繁榮時,經常能看到不同劇組的組訊,演員可以試戲爭取角色機會。但如今每個項目都不希望"劇撲",傾向於扎堆選擇經過市場驗證的演員,紛紛爭奪頭部演員,"所以大家都採取‘保密戰術’‘內部打法’。我帶的比較好的演員,基本在項目前期籌備,大約提前一年就能接觸到,提前鎖定。通常要等到主演全部敲定後,如果還缺些邊角配角,纔會對外發布組訊。"懷敬說。
(圖源:視覺中國)
安惠是在去年6月才正式轉行成爲一名經紀人,此前她做過選角導演、綜藝統籌等工作,做經紀人之後,安惠手下既有十多年演藝經歷的成熟演員,也有非名校但科班出身的新人演員。
安惠表示,今年開始,保密的長劇項目越來越多,保密程度則各有不同。有的項目只透露題材、拍攝月份、取景地,或是僅透露導演名字,這類項目有機會通過業內消息互通得知詳情。還有一些極致保密的情況,比如經紀人可能僅知道某位業內人士手頭在籌備一個項目,或更有甚者,直到項目開機才得知它的存在。
"業內都會互相打聽,包括不限於向自己老闆打聽、朋友經紀人打聽、演員打聽。當然,這也是專業能力的一種體現,這個項目你給打聽出來了,說明你有辦法,你有渠道能接觸到這個項目。"安惠說道。
但安惠也坦言,現階段她的突圍方法是"見招拆招",行業對經紀人的業務能力要求一直都高,現在則對資源要求更高了。
今年安惠爲自己的演員爭取到一個長劇項目機會,一路過關斬將到最終二選一階段,爲了這個角色,安惠前前後後爭取了兩個月,但最終落選。安惠後來瞭解到背後原因,一是另一位演員願意零片酬出演,二是該演員和導演關係更好。"其實我們也不介意零片酬,只是很多關係確實還需要時間維護,我才入行一年。"
受訪經紀人憂慮的是,在資源不斷收緊的背景下,腰部以下的經濟公司和演員很難接觸到核心資源,甚至連打聽消息都成了一件難事。部分經紀人每天疲於奔命跑劇組、遞資料,希望能認識更多製片人和選角導演,漸漸地,經紀人的工作就與"羣頭"無異。
所謂"羣頭",就是遊走在劇組和羣演之間的搭橋聯絡角色,幫劇組找合適的閒角。而專業的經紀人本該還擁有開發藝人潛質、培養藝人、尋找成長機會、包裝藝人等職責。
懷敬認爲,當資源集中,僅靠拜訪可能也收效甚微,她的一位經紀人朋友公司簽了二十多名演員,該經紀人日常工作就是幫這些演員推薦角色,但談成的基本都是客串角色,片酬不高。她判斷,如果部分經紀人的功能只是"羣頭",會逐漸被市場淘汰。
存量競爭下不被"淘走",經紀人各有章法
大浪淘沙,如何保證自己是不被淘走的沙,不在存量競爭中陷入被動,是目前經紀人面臨的新課題。
懷敬猶豫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決定帶着團隊投向短劇市場。她在業內積累頗深,原來帶的是一線當紅藝人,因此最初心裡很難接受"要去拍短劇",但現實擺在眼前:越來越多演員首先要考慮"活下去",必須找到新的出路。
經紀人的職業定位一直在不斷深化,懷敬剛入行時,許多經紀人前輩是藝人的"生活保姆",但現在的經紀人更多像藝人的職業規劃師、品牌合夥人和資本操盤手。懷敬手下不僅帶了演員,還有導演和編劇,她認爲,主導做內容能掌握主動權,從題材選擇到成片質量都能把控,不會爲了短期利益去做傷害演員個人品牌的事。
懷敬舉例,她的團隊下場做短劇,會堅持把做長劇、電影時積累的工作習慣保留,先做市場分析,再打磨劇本,至少提前半年介入項目。"很多人可能覺得這種方式又笨又慢,但我覺得這是最穩當的路。畢竟觀衆很聰明,他們能明顯感覺到我們的作品和其他短劇不一樣。可能這對短劇來說不一定全是優勢,但我們還是想做這樣的嘗試。"
(圖源:視覺中國)
短劇市場的確繁榮,懷敬形容,就算是在長劇最繁榮的階段,也不會看到像短劇一樣一天同時能拍這麼多部戲的景象,"是我這輩子頭一回遇到"。但市場火熱, 不代表演員就要一頭扎進去。她認爲,短劇能幫年輕演員解決溫飽問題,這是紮根行業的第一步。但積累了一兩年後,就要做職業升級,無論是往更優質的短劇角色走,還是嘗試長劇、電影等其他賽道。
短劇演員"一哥"柯淳大火後,已經殺進長劇領域,參演多部頭部視頻平臺出品的長劇劇集。市場有此例證,懷敬也認爲,長劇和短劇演員之間存在的壁壘終會消失,當圍牆被推掉時,就不再存在"鄙視鏈"了。
而仍有經紀人選擇堅守橫屏市場。安惠及其旗下的演員都達成了一個明確的共識,基於當下市場處境,把短劇當作一個階段性的過渡選擇,但始終要回歸橫屏市場。她讓演員"兵分兩路":成熟演員優先對接長劇和電影,重點爭取有"戲點"的角色,比如懸疑題材裡單個案件的單元主演;新人演員則主攻橫屏中劇,目前中劇市場潛力仍在釋放,中劇項目也願意給新人機會,除了豎屏短劇,橫屏中劇其實是新人演員競爭的另一大核心領域。
"文娛作品不僅能滿足人的娛樂需求,更要能夠滋養精神。我不希望作品侷限於某一個短暫的潮流,因爲當下豎屏短劇火爆、有爽感,就一味讓演員去拍,我希望我們的輸出是有質量的。"安惠表示。
近期在廣電新21條推動下,長劇的製作與播出環境有望更加規範,市場也將回歸內容本身。對經紀人而言,行業的週期波動無法掌控,但能掌控的,是如何爲演員積累作品。資源總會有冷熱交替,唯有作品沉澱,纔是抵禦不確定性的真正護城河。
(應受訪者要求,安惠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