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思生活/邱淑媞熱中賞鳥 扛大砲追愛不悔
邱淑媞經常扛着腳架與大砲爬山涉水賞鳥。圖/邱淑媞提供
活躍於國際健康專業組織的衛福部前國健署長邱淑媞從小是個鳥迷,鳥類圖鑑上每種鳥名習性與姿態模樣,她幾乎都熟悉,卸下公務後利用假日拍鳥,精準掌握鳥兒的神態拍出美照,也結交不少鳥友,樂在其中。邱笑說,樂於做鳥兒的粉絲,多幫牠們拍照、宣傳保育。
談起扛起「大砲」的緣起,邱淑媞幾年前與熱愛飛羽攝影的宜蘭粉絲常在臉書互動,經對方鼓勵購入第一套專業攝影設備,漸漸拍出興趣來。
她說,剛開始是休閒紓壓、移情忘憂,但鳥兒的千姿百態實在太迷人,讓人甘於爲牠上山下海,甚至遠走天涯。
爲了牠們,邱淑媞曾在零下10度的雪地風寒中站一整天,在結冰的船板上頂着巨浪手持大砲搶拍,在熱帶雨林日曬9小時等鳥,也曾在高原上半夜高山症發作,讓她直呼:真的是身心極限考驗、近乎自虐!卻也讓人反思:爲什麼很多鳥類近乎滅絕、如此稀有?
她看到不少人鳥奇緣,有歡喜、有哀愁,像是新北市金山因有全臺第一隻白鶴的到訪,發動友善耕作,其後瀕臨絕種的東方白鸛A20也來長住,成爲美談;宜蘭縣三星稻鴨米、新南田董米也利用鳥類與農業共生理念,生產友善土地、生態、人類的無毒米;三星鄉龍泉公園則因明星級的仙八色鶇來此繁殖,鄉公所與護鳥志工積極優化公園總體環境,生態繁茂,帶來可觀的攝影人口及消費。
邱淑媞說,鳥類從不吝於回報人類的善意,但當棲地破壞,也往往第一個消失,接着來可能就是土石流、糧食缺乏。西南沿海在溼地大面積種電,黑面琵鷺分佈逆勢下降,社區漁業生計也受衝擊,人口流失,引發滅鄉疑慮。今日鳥類、明日人類,一點不假;鳥兒猶如人類的信使,預告吉凶,是環境健康的指標。
「鳥好,人就好。」邱淑媞帶着熱血追鳥、隨鳥去翱翔,讓她看到一個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