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舉債上兆 財政驟現嚴峻

明年舉債上兆 財政驟現嚴峻。路透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長卓榮泰本週將向賴總統報告、21日拍板,趕在8月底提出送立法院審議。

據聯合報系的掌握,明年歲出約爲3兆元,比今年的法定歲出2.92兆成長約4%,但歲入受財劃法修正影響及休假天數增加、川普關稅等衝擊,保守編列約爲2.7兆。因此,明年度中央總預算將爲赤字預算,差短將舉債3,400億支應。

若再加計8月14日行政院修正而追加450億的「韌性特別條例」,舉債增爲1,500億,以及全靠舉債的風災特別條例600億、7,000億的軍購特別條例,卓內閣恐將增加舉債1.25兆,將使中央債務從目前的6兆,驟增20%而高達7.2兆。加上社會保險體系的潛藏債務在2024年底已經突破20兆,整體財政情勢突然急遽轉呈嚴峻。

但是行政院強調,明年度總預算還在調整,尚未拍板;可見得,明年預算的籌編在時程上顯得極爲緊湊窘迫。這其實要怪行政院在過去一年裡,和立法院對立衝突,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神,並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最早的衝突,始於去年此時提出的中央總預算案,因立委提案修正並通過的原民禁伐補償條例,調增補償金額已成「法律義務支出」,原民會卻未足額編列預算,而遭立院退回。行政院不肯補正,還誣賴在野黨延擱審議、影響弱勢團體的福利津貼,浪費了49天后才承諾以「追加」預算方式補救,大幅壓縮立院審議預算的時間,卓內閣卻至今都未追加。

之後,行政院更針對立法院訂定或修正的法律案、預算案,屢屢提出覆議、釋憲,拖延法案、預算的執行進度,更繼續發佈弱勢團體福利津貼被砍的不實訊息,幫大罷免添油加火,擴大朝野衝突,製造社會對立。又因不滿財劃法修正,在5月中突然刪減一般性補助款636億,讓地方政府照顧弱勢的救命錢驟減27%,引發地方政府紛紛提起訴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夥伴關係已蕩然無存。

最近的衝突,就是由於去年稅收超徵創三項新高,在野黨早在2、3月就主張以普發現金方式還稅於民,並列爲重大優先法案。爲因應川普的對等關稅,卓榮泰院長在4月中仍表示只規劃880億的「產業支持方案」,卻在一週後的院會突然通過4,100億「韌性特別條例」,以突襲方式夾帶國土安全1,500億、撥補臺電千億等3,070億的額外龐大支出,將累積歲計賸餘耗盡。

在野黨增列普發現金每人1萬,並刪除臺電撥補,行政院卻反過頭來指控立法院違憲、擬增訂排富並提覆議,726大罷免遭到重挫後才放棄覆議,突然在上週又修正韌性特別條例,再夾帶疑似撥補臺電200億及追加產業支持200億,證明政院制定特別條例時,也不知道關稅是以20%+N的方式疊加,纔會低估少編。行政院扭扭捏捏的態度,也導致原擬10月底發完的普發現金,嚴重落後,促進消費、刺激內需的效果打折。

由此可見,連年稅收超徵原本創造的歲計賸餘,再次被賴政府接二連三的特別預算耗盡,而產生收支赤字,債務不減反增,也違反主計總處的2026年度預算籌編原則所強調的「新興重大支出,應同時籌有確切之財源後,始可辦理」等原則。

最後令人最憂心的,就是賴清德總統因美方壓力,日前宣示明年國防預算將達GDP的3%,主計總處推估爲8,600億,佔總歲出的比率直逼30%,比今年的國防總支出6,400億,還要多編2,200億(驟增34%),無異是讓財政惡化雪上加霜,既無經濟效益,更嚴重排擠社福及經建支出。

賴政府應當要求美方將軍購從貿易逆差中扣除,當作關稅談判上的籌碼。如果不能據理力爭,美方遲早會進一步要求我國防支出不斷提高,國防支出兩三年內勢必破兆,成爲財政的無底窟窿,甚至危及國家安全,賴政府真的需要爲國人深思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