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燈塔」臺灣何須懼怕交流

館長陳之漢利用直播上海遊,宣稱效法沈爸。圖爲他到熱門網紅打卡景點武康大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網紅「館長」近日自稱「和平大使」,自費赴陸訪問並全程直播,希望讓臺灣人瞭解最真實的大陸。原本單純的兩岸交流,綠媒、網軍、側翼、青鳥卻發動猛攻,將館長抹紅稱其「配合中共統戰」。鋪天蓋地攻擊的背後,正凸顯了綠營擔憂抗中保臺神話的破滅、懼怕人民知道真相的反撲,以及對治理臺灣的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懼怕交流的,不只民進黨。史料顯示,當年剛從英國殖民地獨立的美國,內外交迫、經濟狀況不佳,政府爲了讓人民對國家與未來有信心,極力醜化英國,開國元勳們甚至討論過是否要禁止人民與英國交流,原因在於深怕人民在交流後得到的「真相」,將衝擊搖搖欲墜的新國家。與英國通信與交流頻繁的人民,也不時遭到政府指控有忠誠問題,以民進黨現在的邏輯,即是「舔英賣美」。所幸隨着兩國關係逐漸正常化,交流也逐步恢復,這段歷史反映出美國在建立國家安全與外交自主過程中的不安與摸索。

另一個例子是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科技、規模、國力,多數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後來卻因爲政治權力鬥爭、財政成本、海盜、走私、文化與意識形態等因素,改變對外政策,幾近鎖國,喪失與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

過去美國被認爲能夠成爲世界的霸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擁有開放、多元、包容的社會,吸引全球菁英嚮往。如果當年美國建國後只在國內喊着「美國第一」,禁止人民對外交流,恐怕難以成就超級強權地位。而明朝開始的鎖國,與世界中斷聯繫,也造成中國在清朝末年積弱不振,遭列強欺凌。

中共從不避諱對臺進行統戰。統戰的方式不但多元,而且從政治、軍事、科技、經濟、教育、文化、娛樂等多方面進行,無所不包。民進黨政府對於中共統戰極爲畏懼,動輒以反統戰爲名,禁止兩岸人民交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愈是把對岸當作敵人,反而更要研究與瞭解中國,才能擬定正確的對策。若我們對大陸的瞭解,僅停留在廁所沒有門等刻板印象,以及花費精力討論習近平的健康狀況、是否被架空等八卦消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大陸政策,實在令人擔憂。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曾說「對他們(中國大陸)來講所有的交流都是統戰的一部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沒有理由懼怕統戰。臺灣的民主、自由、多元,如果真如民進黨所宣稱的強健,是「民主燈塔」,兩岸交流(或統戰)的結果,應該是中國大陸被我們統戰。事實上曾有研究顯示,兩岸交流赴臺的陸客及陸生,對於臺灣社會文化均抱持高度正向評價,若大陸都不懼怕青年被臺灣統戰,喊着「Taiwan No.1」的民進黨,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