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捐家中廢棄器皿 攜手藝術家共創臺中聲音地景
藝術家曾偉豪的「聲紋風景」特展今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開幕式。圖/大墩文化中心提供
藝術家曾偉豪多件聲音裝置代表作「畫聲」、「聲動風景」、「種聲」等,今在大墩文化中心展出,展覽並首度推出與臺中市民共創的新作「聲紋風景」,由民衆捐出家中廢棄器皿,化作承載聲波的載體,共同創作屬於城市的集體聲紋,讓聲音成爲連結人與自然、環境與永續的共鳴。
曾偉豪長期專注於聲音的探索與能量轉譯,善於將無形聲波化作可見、可感的互動場域,透過裝置與觀衆產生連結,在遊戲中誘發關於自然與能源的反思,展現屬於這個時代的當代藝術表達。
「聲紋風景」特展今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開幕式,展覽的核心作品「祈聲」以森林爲靈感,營造出如祈福儀式般的聲音場域,觀衆可將紙條、花葉或小物投入玻璃瓶中,透過自然音頻震動,產生波紋與律動,成爲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與迴應。
展覽另一亮點,是邀請臺中市民捐出家中不要使用的器皿,共同與藝術家共創,裝置中播放市民錄製的城市自然聲音,包括風聲、樹語、溪流與蟲鳴等,這些聲音透過器皿傳遞震動,轉化爲水面波動的節奏,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聲音」、也「聽見城市」。
曾偉豪說,聲音是另一種環境資料的紀錄形式,既是自然的實況,也是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展期至9月28日,歡迎民衆參觀。
藝術家曾偉豪與臺中市民共創的新作「聲紋風景」,聲音透過器皿傳遞震動,轉化爲水面波動的節奏。圖/大墩文化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