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迎“活水” 金融支持如何精準施策?
本報記者 郝亞娟 王柯瑾 上海、北京報道
“大顯身手正當其時”,2月17日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引發廣泛關注。
民營經濟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主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金融機構不斷提升信貸服務的精準性,滿足民營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約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56%。
一位民營企業人士表示:“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貸款與授信,而是如何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特點,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政策。這就需要在保證金融穩定發展的同時,有效支持民營企業的多元化需求,避免過度金融化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民企融資環境革新 金融支持政策加速出臺
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強烈信號。在座談會後,多部門表態,今年將出臺多項舉措,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業內獲悉,商業銀行已經火線部署,加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工商銀行方面表示,將堅持主動靠前發力,加大信貸投入、精準配置資源、改善服務質效,以金融活水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農業銀行方面表示,將持續完善民營企業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出臺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精準對接民營企業金融需求,引導信貸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積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同時,多家商業銀行根據自身專業優勢,進行差異化的部署。
中國銀行方面表示,將充分發揮全球化、綜合化特色優勢,持續完善民營企業出海服務體系,着力提升民營企業出海服務質效。強化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創新和豐富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農業銀行方面表示,立足服務鄉村振興主責主業,充分發揮服務“三農”渠道優勢,全力滿足農業產業資金需求,助力暢通生產要素流動。
浙商銀行聚焦產業鏈民營中小微企業需求,構建數智化供應鏈金融生態。充分運用專業化能力和數字化手段,將銀行金融服務嵌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之中,高效滿足產業鏈客戶在採購、倉儲、銷售、分期還款等不同應用場景的個性化需求。由鏈主企業向其上下游和產業集羣進行網絡化延伸和拓展,發揮銀行信用創造功能,破解民營企業上下游抵押、擔保、確權等問題。定製化構建供貨通、應收通、分銷通、訂單通等“四通”系列產品,爲企業提供全鏈條、全場景、全產品的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針對鏈上製造業企業用電、用水、用氣、用料等真實場景,通過深挖場景持續提升數智化服務能力,給予製造業民營企業專項融資支持。
業內分析認爲,當前民企融資環境與往年相比已產生了顯著變化。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沈國兵教授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落實政策、破除壁壘、優化融資環境等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比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進一步破除民營企業市場準入門檻,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民營企業公平開放,按法定程序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推動出臺更多普惠性針對性政策舉措,重點支持50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到2026年支持100個城市4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着力解決企業遷移難、地方隱性壁壘等問題。第二,各級部門都積極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2024年以來,債券市場更多支持民企發債融資的新工具落地。如證監會鼓勵政策性機構和市場機構爲民營科技型企業發行科創債券融資提供增信支持,交易商協會推出民營企業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通過資產擔保結構設計提升民企資產信用融資能力。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加大民營小微企業的首貸、續貸、信用貸支持力度,爲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搭建銀企精準對接平臺,加強和完善對民營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從總量而言,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已經不是突出問題。下一步,應繼續調整優化相關政策,創新方式和手段,使金融支持服務民營小微企業更具有效性、精準性。
“比如,進一步優化、落實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全過程的容錯糾錯、盡職免責制度。金融管理部門可在賬戶開立、貸款用途、貸後管理、資產質量等方面適當優化監管要求,推動銀行真正做到擔當作爲、盡職免責,讓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願貸、敢貸、能貸、會貸。”董希淼說。
關注長效機制建設 避免政策“一陣風”
雖然在政策支持和金融助力下,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提升,但現階段仍存在一些痛點。
“第一,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融資較難的問題,存在可抵押資產不足、銀行信用評級要求嚴、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認可度不高、融資渠道不夠豐富、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第二,民營企業囿於企業規模等因素,對企業自身專利和品牌等創新意識不足,限制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沈國兵認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文章指出,民營企業分屬不同發展階段,實際金融需求千差萬別。大型民營企業基本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關注社會治理層面的上層建築的可獲得性,希望經由資本市場獲取低成本直接融資;中型民營企業更關注社會資源和資金公平可獲得性,要求保障其作爲市場主體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權利;小微企業大多處於初創或成長期,融資需求旺盛,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希望能夠擴大普惠、小微信用貸款供給,加大首貸合作力度。民營企業的多樣性對金融機構提供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破解當前民營經濟仍面臨的問題以及構建長效機制?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該行將構建並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和統一部署,制定《中國建設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行動方案》和《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精準落地措施》,向全行印發。對於民營企業普遍關心的公平導向、盡職免責等方面,始終保持政策延續穩定。不斷升級和拓維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的產品和服務體系,發揮集團綜合化經營優勢,完善和豐富信貸、債券、股權等金融服務供給。聚焦普惠、科創、製造業、綠色、供應鏈、走出去等重點領域提升服務質效,持續推進與全國工商聯全面戰略合作,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完善金融產品體系是金融機構支持民營經濟的有力法寶。沈國兵建議:“一是完善融資擔保體系。鼓勵設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爲民營企業提供增信服務,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抵押物的依賴。並且,推動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合理確定風險分擔比例。二是建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和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整合稅務、社保、海關等多部門的企業信用信息,爲金融機構提供全面準確的企業信用數據,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評估企業風險,更好地爲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直接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供應鏈金融產品,基於產業鏈核心企業的信用,爲上下游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引導金融租賃、融資租賃公司爲民營企業提供設備租賃融資服務。四是對於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可以進行創業板上市、發行科創債券等,並利用相關增信支持政策進行融資。”
全方位支持 民營企業還有更多需求
除了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還有更多需求。民營企業在實際運營中,還需要政策的引導與保障、市場環境的優化、技術創新的推動等多方面的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的上述文章指出,當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不再是困擾民營企業的普遍性問題,減稅降費、應收賬款回款速度已成爲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未來財政政策發力方向的主要訴求。一方面,進一步推出力度大、範圍廣、精度高的稅費支持政策是激發中小企業活力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10萬億元化債資金要優先解決民營企業應收賬款問題,通過在立法階段明確政府機構、大型企業使用化債資金償付民營企業應收賬款的時間、數量標準,將紓困資金落到實處。
前述民營企業人士也提到:“宏觀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我們不能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而建立過多的保護壁壘,避免金融行業的發展受到過度反作用的影響。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視民營企業的特殊性。金融行業在支持民營企業時,必須權衡好金融發展與企業需求之間的關係,防止金融過度膨脹給民營企業帶來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毅此前指出,民營企業的發展有其獨特性,建議立法時針對民營企業長期以來發展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儘可能通過具體規定來補齊“短板弱項”,減少原則性規定,以增加法律的可執行性。
張毅建議,要將“平等保護、平等監管”確立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的基本原則。同時,做好這部法律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銜接工作,確保這部法律的有效執行,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營造一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