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思變 拒絕被抗中綁架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各項民調一再顯示,臺灣人民對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信任度持續下滑。根據《聯合報》最新出爐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賴清德上任後,不滿意他處理兩岸關係的比率飆升至6成3,滿意度卻降到僅剩2成6。

這樣的趨勢並非冷冰冰的數據統計,而是民心思變的真實寫照,人民已不再相信民進黨的對抗路線,更不願被綁架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之中。尤其是在1年之內,不滿意度在1年內暴增兩成,滿意度則下降1成8,更凸顯臺灣民衆對兩岸關係立場的轉變。目前,連民進黨支持者都有2成6不滿賴的兩岸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雖然民衆普遍認爲兩岸軍事、政治與外交關係緊張,這10年間,認爲兩岸開戰的比例更來到4.5分,比10年前增加1.3分,但在經濟與社會層面上,卻呈現出相對緩和甚至正面的評價。將近5成民衆認爲兩岸有必要持續加強經貿往來,更有高達8成8的人主張必須維持溝通管道,雙雙都創4年新高。

這樣的落差現象是民進黨長期將意識形態凌駕於人民需求的結果。從仇中論述,到對陸配、藝人與民間的嚴苛管制,民進黨不斷以仇恨對抗來累積政治籌碼,卻犧牲了最直接受影響的基層民生。調查顯示,有6成3的民衆認爲賴清德的「敵對論述」帶來負面影響,6成1批評相關管制措施傷害兩岸關係。

與賴清德不同的是,臺灣人民展現出高度的理性與務實,在社會互動與經貿合作層面,不願放棄交流的機會。5成8的民衆憂慮農漁業受衝擊,換言之,人民要的是安穩的經濟發展與可預測的生活,而不是被綁架在綠色惡鬥與意識形態對抗裡。

更值得深思的是,美中臺三角關係中,6成6的民衆主張臺灣應維持等距。這顯示臺灣社會已給出答案,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安全與發展的關鍵不在於選邊,而在於務實、平衡的避險策略。然而賴清德的路線和做法卻一再將臺灣推向風險升高的那一邊,人民的不安自然也隨之擴大。

因此,今天的臺灣社會呈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面貌,一方面,政治與外交因民進黨的路線而陷入敵對與僵局;另一方面,民衆卻期盼兩岸民生經濟能走向合作與互利。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正是源自這種落差。

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說穿了,就是一場政治算盤。這筆算盤換來的是民進黨的利益,而非人民生活福祉的改進;贏的是民進黨,輸的卻是臺灣。如果臺灣要走出困境,就必須讓兩岸迴歸理性交流,把焦點放在經濟民生,以兩岸交流作爲和平基礎,而不是無止境的政治對抗,讓臺海繼續成爲國際上最危險的戰爭熱點。(作者爲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