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赴政院陳情 籲正視交通系統性暴力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22日號召社福、障礙者、社區、兒童及環境等多類型組織,向行政院遞交全國集結的請願書。(蔡明亙攝)

新北三峽19日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釀3死12傷,死傷者有多名學童,震驚社會。交通部20日提出高齡駕駛人駕駛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號召社福、障礙者、社區、兒童及環境等多類型組織,集結在行政院前,遞交全國集結的請願書,盼政府正視交通系統性暴力,在法規政策和實際道路環境,都要優先保護最脆弱的行人。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從2年前還路於民大遊行以來一再強調,交通死傷高的行人地獄非單一羣體造就,是系統性問題,希望行政院協調各部會,儘速提出全盤改革措施,別讓悲劇一再發生,這次三峽事件的特殊性,折射出臺灣社會面臨重大挑戰,進入少子化且高齡化社會的臺灣,沒有提供國人車輛以外安全且可負擔的出行選擇。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指出,此案顯現道路工程設施從缺、公共路網建設缺乏、高風險駕駛人篩選鬆散、執法績效缺乏循證決策、車體及保護科技規範不完善等多重問題。而這次肇事者因其年齡,使政府對策僅着重於高齡駕駛人,但高齡不等於高風險駕駛,交通部仍需針對全年齡「高風險駕駛的監理」通盤檢討,並從源頭管制、修正濫發駕照的考照制度並建立嚴謹的回訓制度,確保駕駛人明白使用高殺傷力的載具所應具備的責任。

超越遊戲協會理事邱筱婷提到,他們長期倡議「兒童視角城市」理念,除交通改革的工程、教育、執法要做,還有參與、平等和情緒支持,必須透過兒童友善城市規劃、兒童95公分視角翻轉鏡,甚至被許多家長建議可納入駕訓時必備的同理心工具,和社區心理輔導及情緒支持,一同建構的家長放心養孩、孩子安心成長的環境。

瘋北大文教發展促進會代表葉香君說,連5年在三峽北大特區舉辦兒童封街活動,原提倡馬路給孩子從小就有安心、放心的環境感受,重新詮釋「馬路如虎口」的害怕感,改變成童年回憶開心的社區路。此案雖可能有影響,但呼籲社區、學校和公園遊戲場或圖書館等兒童常出入的公共空間周遭的道路,需定期封路活動,對馬路有重新認識和想像的可能,重建用路人想像。

瘋北大強調,學校周遭上下學時間,要有固定通學安心支持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協會將和相關單位開辦更全民的災難救助和情緒陪伴支持的基礎課程,讓每一個社區居民都可以是孩子身邊第一時間的安全守護和安心支持。

三峽北大特區國小共學團體「YA鷹親子共學團」教師杜威儒表示,平常有一週一次的自由日會在城市通勤、在馬路上穿梭,都市的設計往往不會注意到會跑來跑去、在人行道上玩耍的小孩,反而使我們需要花費很多心力告訴小孩:馬路很危險,要注意車輛。

杜威儒強調,應思考都市設計是要讓人覺得走上馬路上是不危險、不提心吊膽的,對小孩來說 ,很希望人行空間能保障行走安全,還有安心玩耍空間,盼當孩子長大以後,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來自一個讓人安心的交通國度」。

臺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吳鴻來提到,輪椅使用者在路上的高度較一般成人低,若駕駛沒注意,也跟兒童一樣容易發生危險,人行道的設計一定要考慮無障礙空間,否則當輪椅無法通行,只能被逼着上車道,跟汽車爭道更是危險,請還給輪椅族安全出門的權利。

TCAN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則說,交通系統應走向零死亡願景、人本交通及淨零排放,這些願景彼此相輔相成,代表着一個真正以人爲本、安全 永續的運輸未來。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以白色蠟燭排出字樣,是因去年曾舉辦「燭光白紙鶴悼念步行活動」,悼念2023年在臺灣交通事件的3023位死者,冰冷的統計數字後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不希望有任何蠟燭再增加。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說,不只三峽事件,每天都有車禍意外造成死傷的數字攀升,因此集結各地請願書向政府再次建言,勿忘「交通零死亡願景」精神、勿忘人民請願書中蘊含的悲願、勿忘前年許下的諾言,更勿忘交通部長所言「所有理由都沒有比人命更重要」。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要求政府即刻推動施政,包括改善並推出具強制力之統一道路工程設計,創造友善安全通行環境;優先保護最脆弱用路人,針對人口稠密處及校園學區落實行人優先區、交通寧靜區;依據道路用路人階序原則改革駕訓與考照制度;恢復原先駕駛人記點制並建立回訓制度,進行風險篩檢與再教育。

以及推動車輛透光率與國際接軌並納管舊車;發展以行人、自行車、大衆運輸爲主的運輸模式,提供私家車之外的安全出行選擇;將公民發起的人本交通團體納入政府道安會報中,傾聽人民聲音、避免閉門造車。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在臺灣,每天有8條人命因交通事故而永遠離開,社會一刻都承受不起拖延的代價,籲請政府擔負起系統設計與治理責任,攜手所有用路團體打造更安全、以人爲本的交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