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引專家學者熱議
由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主辦的“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近日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法學會官網、《民主與法制》社融媒體等平臺刊播,首期節目聚焦人工智能的司法運用與限度,探尋人工智能與司法的相處之道,引發相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編者
責編|李旭
正文共2299個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煙臺大學副教授熊德中:近日觀看首期“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關於AI司法運用的探討發人深思。AI技術確實能提升司法效率,如輔助證據覈查、類案推送等,但它終究只是法官的“數字助手”。節目指出,司法裁判的本質是價值判斷,機器無法替代法官對人情事理的洞察力,更不能逾越“人機協同”的邊界。
值得警惕的是,過度依賴算法可能削弱司法的溫度。庭審中法官與當事人的直接互動、對證據鏈的綜合判斷,這些程序正義的核心環節一旦被數據化簡化,就可能偏離實質公平。正如專家所言:“算法黑箱”不僅挑戰司法透明度,更可能讓弱勢羣體的訴訟權利陷入隱性危機。
面對技術浪潮,制度創新需平衡效率與公正。未來應建立AI司法的“三重防護網”:技術層面強化算法倫理審查,確保決策可追溯;規則層面釐清人機責任邊界,防止技術異化爲免責藉口;價值層面始終以“司法爲民”爲導向,讓技術進步真正惠及每一個當事人。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成爲守護正義的利劍,而非懸在司法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張科:“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具有鮮明的“學術+實務+媒體”三位一體特色,是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傾力打造的立體化法學傳播新矩陣。首期內容中,來自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專家們圍繞“AI在司法領域中的運用”這一前沿熱門話題,展開了深入且豐富的討論。專家們不僅梳理了AI技術在司法領域應用的重要階段,還對現存障礙及未來發展作出了精闢分析。這既爲司法實務工作者提供了應用AI技術的實踐指引,也爲理論研究者指明瞭研究探索的着力點。
同時,這一法學傳播新矩陣也爲程序法教學帶來全新啓示。未來的程序法教學可借鑑該節目在深入研討理論與實踐交叉的熱點問題時採用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將訴訟流程、證據規則、保全執行等抽象知識點進行立體化呈現,增強學生的代入感。這使程序法教學既紮根教義學基礎,也面向技術革新,致力於實現知識傳遞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雙重教學目標。
上海源勤律師事務所主任張雷:在技術與法律深度融合的當下,“民訴新視界”這檔創新視頻網絡節目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並沒有採取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匠心獨運地採用了理論專家與前沿實務工作者對談的形式,打造了一個思想碰撞與深度交流的平臺。第一期話題的選擇更是精準把握了時代脈搏,兼具理論價值的同時緊扣實務前沿需求,爲我們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多維觀察窗口。
“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的開篇之作便直擊當下法律科技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AI在司法領域中的運用。這一選題本身極具前瞻性與挑戰性,是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更是司法實踐亟待探索與規範的焦點。專家們的交流並未陷入晦澀的技術術語堆砌或枯燥的理論說教,他們以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複雜的法律科技問題拆解剖析。在一種輕鬆卻始終不失專業嚴謹的討論氛圍中,不同視角的觀點得以充分表達、交鋒與融合。生動地展示了業界對AI司法應用的多元認知與審慎態度,更讓我們得以窺見技術賦能司法的巨大潛力與必須直面的深層問題。
山東大學副研究員趙志超:觀看了第一期“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關於人工智能司法運用與限度的討論,收穫頗豐。這檔節目由多方專業機構打造,邀請到的法學大咖和業界大拿圍繞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極具專業性和權威性。
節目探討的問題緊扣時代脈搏,當下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在司法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司法審判,是否會取代法官,以及責任承擔、倫理挑戰等問題,都是大衆關注的焦點。專家們的觀點碰撞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雖能助力司法,如提升效率、規範裁判尺度,但也存在侷限。它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價值判斷、融入人文關懷,更不能完全取代法官的角色。
這檔節目意義深遠,爲法律從業者和大衆打開了一扇瞭解人工智能與司法關係的新窗口,促進了社會對司法智能化發展的思考,也爲未來司法實踐中合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理論參考和方向指引。
中國政法大學講師汪蓓:近日觀看了“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關於AI司法運用的探討,收穫頗豐,我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領域的發展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着法院案件增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法官對於人工智能的需求覆蓋了程序到實體的多個層面,數字司法也日益成爲學界討論的熱點。然而,AI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在可解釋程度要求高的複雜場景中,對於AI的運用實際上存在諸多障礙,最終的判決仍然需要依賴法官的決策和選擇。智能裁判過於追求裁判的僵化統一,而忽視個案的正確,應肯定“人”的二次糾錯。此外,當AI作用於實體領域時,當事人會對裁判結果產生相當的質疑。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我們能夠期待未來AI法官的可能性,但將智能技術定位爲“輔助性工具”更加符合當下的社會心理以及技術水平。
西北政法大學講師王貴彬:作爲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傾力打造的法學傳播矩陣,“民訴新視界”網絡節目開啓了“民訴新世界”。第一期節目圍繞人工智能的司法運用與限度這個熱門話題展開,摒棄流俗的講授模式,通過理論界、實務界和技術專家的當面深入對話,將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法官對人工智能作用的期許、人工智能對司法的深層影響、人工智能與法官的關係、運用人工智能的倫理責任和風險等複雜晦澀的專業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加上貼心的名詞解釋,既能使法律工作者受到啓發,也能向全社會普及法律知識,讓人不由得期待下一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