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若想重新取得多數 政黨重組與總統人設是關鍵
▲所謂的政黨重組(realignment),是指各大政黨的支持羣衆基礎有顯著改變,彼此改變了地盤,政黨的政策也從此有所不同。(圖/路透)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所謂的政黨重組(realignment),是指各大政黨的支持羣衆基礎有顯著改變,彼此改變了地盤,政黨的政策也從此有所不同。在上個世紀,美國民主黨跟共和黨隨着後工業化、都市化、新政(New Deal)、民權運動、黨內初選等,使得兩大黨在自由以及保守的立場上出現重大變化。隨着南方民主黨人(Southern Democrats)往共和黨靠攏,也正式讓兩大黨立場反轉。
雷根的政黨重組工程
在這個過程中,雷根總統競選連任的過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步驟。容我在此引用我幾年前在《菜市場政治學》的文章:
「雷根總統上任時,他發現以擴大政府支出來救經濟的新政New Deal聯盟正在瓦解,但是保守派Conservative本身並沒有過半的聯盟與清楚的支持者。因此,他的幕僚仔細分析民調,並推論可以讓四種羣體與雷根結盟,進而創造出全新的『保守派過半大平臺』:原共和黨支持者(反對減少國防支出)、支持減稅的有錢人、因民權運動而被邊緣化的教徒、以及對當時美國外交政策及對外戰爭無感,而更在意國內民生的無黨派選民。
作者們發現,雷根的民調報告不只會有全民對特定政策的支持比例,更會附上這幾個團體對特定政策的支持比例以及認爲議題有多重要的分析。
接着,作者用時間序列分析,發現在雷根總統稅金政策的發言分數,全民立場平均值影響很小,而有錢人立場平均影響才大;雷根總統在家庭政策(墮胎與犯罪)議題上,並不是跟全民平均走,而是跟着教徒走;在國防支出上,不跟全民平均而是跟共和黨人平均;在國內議題上,全民平均影響少,無黨派者影響大。
更細緻之處,是雷根及幕僚會觀察選民及各類人對某議題的重要程度,當發現某議題能討好其中一個團體,然後其它團體似乎不太在意時,就會立刻照那方向前進來討好部份人,反之就會再等等,例如當雷根打算把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政策砍預算或私有化時,民調告訴他說這議題無黨派者非常重視且反對,所以雷根就把相關討論往後延。」
雷根總統透過這個保守派過半大平臺打下了今日共和黨的基礎。但隨着美國高等教育興起、後工業化與後物質主義的影響讓自由派再度成爲多數時(可見這篇文章),川普注意到了這個挑戰,於是這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也分析,川普模仿了他常說最景仰的雷根總統,重新組織了六大類選民,成爲這次川普再次挑戰勝選以及執政的基礎。
現在的民進黨顯然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在極化變得嚴重的情況下,兩次罷免顯示了政黨界線壁壘分明,而民進黨在2020年後就無法拓展新票源,同樣反映在2024以及罷免結果上。而臺灣認同已經成爲多數、而支持維持現狀也成爲多數時,民進黨在這些大議題上並沒有辦法跟其他政黨好好做區隔。
但在同時,藍白政黨的支持度也並沒有變化,顯示無黨派民衆仍在觀望中。民進黨雖然目前沒有爭取到無黨派選票出來投罷免,但這些無黨派選票也沒有對賴清德不滿到要出來投公投,這也使得公投沒有過關,民衆多數並沒有否決賴清德的核能政策。
這樣的基礎,其實是民進黨政黨重組的一個機會。
在大罷免過程中,許多人發現了中產階級以及中華民國派朝罷免方靠攏;在目前經濟表現不錯(GDP成長率亞洲前茅、股票新高、且房價趨於穩定並下滑)的情況下,中產階級也有動機去避免改變或風險;而接下來因爲川普關稅、機器人產業興起,也勢必帶來全球供應鏈的重整與洗牌,機器人的下一個iphone時刻可能隨時到來。
最後,則是因爲臺灣的後物質主義興起,讓大量的無黨派選民都是單一議題的重視者,不容易妥協、但也容易討好或取捨。
▼在極化變得嚴重的情況下,兩次罷免顯示了政黨界線壁壘分明,而民進黨在2020年後就無法拓展新票源,同樣反映在2024以及罷免結果上。(圖/記者李毓康攝)
賴清德總統政黨重組 機會與條件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進黨假如想要重新取得多數,勢必得參考前述雷根開始的政黨重組,將選民分羣,研究各自在意與不在意的議題,然後組成民進黨重新多數的大聯盟。
這對於目前還有將近40%的無黨派選民來說,民進黨的爭取是絕對有機會的。過去民進黨在草創時期也因爲對民主的理想性而有較多都會選票,但隨着地緣政治變遷而成爲北藍南綠,這個分佈在民進黨推動政黨重組之後,可能會再次洗牌。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關鍵,而兩個關鍵都在於總統的人物設定上。
第一,總統必須要接下來呈現出「說到做到」的政績與行動。無論把選民如何分羣,無論如何透過不同政策籠絡不同羣的選民,假如選民不相信總統能夠做到、或者總統過去沒有言出必行的記錄的話(連十講都還沒講完),這些承諾與結盟的機會都會大打折扣。
第二,總統應善用自己長久的人設。賴總統其實有非常多臺灣傳統選民預設支持的特質,包括男性、醫生、理工科總統、當過兵、有傳統家庭、貧困力爭上游、喜歡棒球、有政策執行魄力等。這些都很容易成爲要推動政策時得以取信於民的宣傳,而許多特質也與接下來臺灣產業轉型有關,包括AI、醫療產業、健保改革、文創產業、運動產業、國防韌性工業、縮減貧富差距、社會住宅等。
相較於其他過去與未來潛在競爭者來說,這些都是更符合賴總統人設的領域,而這些領域也能夠成爲民進黨政黨重組的基礎。而持續推動與宣傳新政策,也能夠重新取得議程設定權以及跟國會協商的基礎。
當然,如同過去雷根總統或川普總統重組政黨時,民主黨也有對應的重組方式,你丟我撿,我們也勢必會看到一些原本支持或潛在支持者因爲政策改變而轉向其他政黨,各方在選民結構上跳起華爾滋,最後勢必是一個誰變得比較快、誰搶得比較快的比賽。而仍擁有執政權就是個更容易踏出第一步的出發點。
▼民進黨假如想要重新取得多數,勢必得參考前述雷根開始的政黨重組,將選民分羣,研究各自在意與不在意的議題,然後組成民進黨重新多數的大聯盟。(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