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對大陸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島內擔心“因小失大”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 李賀】就在美國對進口鋼鋁製品加徵25%關稅生效前夕,民進黨當局11日宣佈將對從大陸進口的特定鋼品和啤酒啓動反傾銷調查。島內輿論擔心,此舉將令本已僵持的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在12日的國臺辦例行記者會上,臺灣TVBS電視臺詢問大陸對臺灣啓動反傾銷調查有何迴應,發言人陳斌華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情況。臺灣方面應當公平對待大陸企業,妥善處理有關問題。”
針對鋼製品和啤酒
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道,臺“財政部”11日稱,島內企業“中鋼”和中龍鋼鐵去年提出申請,稱大陸相關貨物出現“豬飼料比鋼價貴”“熱軋價格被豆粕售價超越”的異常現象,島內業者即使價格一降再降,銷量仍大幅滑落。去年上半年和前年同期相比,大陸相關鋼產品市佔率增加了296%。報道稱,涉及的貨物如熱軋鋼卷等,是建築和基礎設施的重要原料,用於橋樑、鐵路、道路、機場、港口、電力設施等相關建設。熱軋鋼卷也廣泛用於汽車業,相關貨物主要用於車身結構、底盤和動力系統等。有島內學者分析稱,臺方一些企業可能擔心一旦大陸鋼品無法銷往美國,將低價轉賣臺灣,因此提出反傾銷調查。
申請對大陸啤酒課徵反傾銷稅的是臺灣釀酒商協會。據《中國時報》12日報道,臺灣釀酒協會稱,大陸產的啤酒持續低價銷售到臺灣,“已損害臺灣啤酒產業,造成不公平競爭”。據臺灣釀酒協會提供的數據,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大陸制啤酒進口量約16.3萬噸。2024年前三季度與2023年前三季度相比,進口量年增率約達12.8%,2024年前三季度的市佔率擴張23.1%。報道稱,島內業者提及有低價傾銷之虞的大陸啤酒包括百威雪津、麒麟啤酒、青島啤酒及北京燕京啤酒等,臺“財政部”會擴大調查。
臺灣《工商時報》12日稱,臺“經濟部”原則上在接到通知翌日起40天內,將初步調查認定結果通知“財政部”,後續若認定確實損害島內產業,臺“財政部”應於接到“經濟部”通知翌日起70天內,作出有無傾銷的初步認定,再依此決定是否臨時課徵反傾銷稅。即6月底會決定是否課徵臨時反傾銷稅,10月終判,而一旦確定課徵,可能長達5年。至於如何調查是否造成產業損害,臺媒稱,臺“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會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訪查和開聽證會等程序,要求正反雙方參加並表達意見。
對美國的“表態”
這不是臺灣當局第一次對大陸商品展開反傾銷調查。臺“中央社”稱,根據臺“經濟部”的統計,臺灣目前已針對大陸徵反傾銷稅的產品包括特定鋁箔、不鏽鋼冷軋鋼品(300系)、毛巾、卜特蘭水泥及其熟料、特定鍍鋅、鋅合金扁軋鋼品、碳鋼鋼板和過氧化苯甲酰共8案,另有3案仍在調查中。大陸則對5項臺灣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包括丙酮、錦綸6切片、苯乙烯、正丁醇和聚碳酸酯,另有1案調查中。
臺灣《經濟日報》12日稱,根據臺“財政部”網站的公開信息,臺灣目前共對10類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其中有高達8類產品涉及大陸,相當於八成課徵反傾銷稅案件都涉大陸。而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臺灣也曾於2018年起對大陸5項鋼品進行反補貼、反傾銷的“雙反調查”,當時是爲響應美國對中國大陸低價鋼品繞道臺灣輸美的疑慮,也是臺灣首度祭出“雙反調查”。調查結果於2019年出爐,結論是暫不課徵、5年內可研議,而5年期限已於去年截止,未額外加稅。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稱,近年來兩岸關係日趨緊縮,民進黨當局各部門都有動作,其中臺“教育部”2月宣佈禁止島內大學與3所大陸學校合作或交流,之後又禁止島內大學與大陸7所國防相關院校交流,兩岸觀光也卡在陸委會,“‘財政部’此時啓動反傾銷調查,明顯是看出大環境氛圍針對大陸而來的”。他認爲,民進黨通過對大陸進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一方面阻止大陸將產品低價銷到臺灣,同時也是對美國的“表態”。
絕非多數民意
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擔憂地表示,民進黨當局此舉可能影響兩岸關係,若大陸因此對臺灣進行貿易反制,例如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相關讓利,臺方雖可在鋼鐵內需市場減少來自大陸的競爭壓力,但讓利部分被取消,影響出口到大陸的產業,“會不會因小失大,臺方必須考慮”。
臺媒回顧稱,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兩岸經貿依賴度同步降低。2017年前,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比41.2%,2024年降到31.7%;2017年臺灣對美出口佔比11.7%,2024年攀升到23.4%。如此巨大的反差說明一件事,臺灣的出口貿易現在高度依賴美國。除美國關稅壓力外,島內政局改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進黨企圖以“親美抗中”的政策思維引導臺商逐漸疏遠大陸。這對兩岸關係而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兩岸經貿脫鉤代表共同利益減少,距離和平更遙遠,絕非兩岸多數民意所樂見。
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社評稱,近期臺積電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壓力,決定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引起很大的爭議。而相較於特朗普強力對臺施壓,大陸卻展現出對臺友好的一面。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除持續表態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外,更強調“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把交流合作視爲今年大陸對臺工作重點,藉此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對臺灣經濟來說自然有利無害,就看民進黨當局願不願意接招,肯不肯認真思考兩岸關係改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