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2018年開始的問題 不會因2025年的檢討結束
▲民進黨的衰退很可能從2018年就開始,而非2025年的偶然失利。就如同國民黨在2016年的大崩潰,或許在2000年就有了徵兆。(圖/翻攝自YouTube/民進黨)
●汐澪/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
幾年前,我在臺灣媒體上撰文時,就隱晦的提及「民進黨真的在贏嗎?」這一問題,遭到了許多綠營支持者的抨擊。當然這並沒有什麼,畢竟各抒己見。
然而,這次罷免潰敗後,我想再提出這個問題,並嘗試簡單的聊一聊。
曾幾何時,國民黨集黨政軍媒之力,在臺灣內部幾乎是一個龐然大物般的存在。千禧年初,由於藍營內部分裂,陳水扁完成了第一次政黨輪替。
即使如此,綠營依舊戰戰兢兢,因爲下至行業地方,上至立院部會,國民黨可謂影響力巨大。換言之,當時「北藍南綠」的選民結構尚未完全成型,致使藍的基本盤依舊遠大於綠。爲此,當國民黨推出馬英九這一明星政治人物後,便以全面執政的態勢順利當選。
不過,重返執政的輝煌使得藍營忽視了政黨輪替已是政治危機的事實。尤其部分支持者不滿於現狀紛紛出走的趨勢難以遏制。只是,歷史的車輪讓阿扁出現貪污腐敗,讓小馬哥呈現明星效應,以及國民黨畢竟還是「家大業大」才能夠重登大位。
問題不解決 只會導致破口越來越大
很快,在馬執政時期的地方選舉中,藍營版圖急劇萎縮。尤其是2014年,桃園,臺中等傳統藍營優勢選區紛紛失守,一度出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問題背後,揭露的無疑是國民黨沒有做出任何讓出走的支持者重新迴歸基本盤的努力,反倒可能是流失越來越多的選民。
同時,外患的結果無一例外就是內憂。對馬英九而言,執政的強硬取代了對人民的迴應,對國民黨來說,內鬥的主旋律改變了團結的氛圍。一時間太陽花學運,佔領立院,關說疑雲,九月政爭,接連爆發,使得馬政府後期動盪不堪,並最終在2016年的大選中,國民黨以約31%的得票率慘敗,立委人數大減30席,將全面執政權拱手相讓。
這段歷史,大家應該不陌生。其昭示的是藍綠間版圖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完成,而是在一次次選舉中此消彼長。換言之,深藍變淺藍,淺藍出走成中間選民致使藍營萎縮,而綠營則是吸納中間選民爲淺綠,淺綠再成爲深綠,擴大版圖,並最終形成綠大於藍的局面。
▼2016年的大選中,國民黨以約31%的得票率慘敗,立委人數大減30席,將全面執政權拱手相讓。(圖/記者周宸亙攝)
視野回到現在 民進黨彷彿複製國民黨的老路
2018年地方選舉,如日中天的綠營縣市長大敗7席,尤其是韓國瑜意外斬獲高雄市,其實已經是破口的開端。雖然2020年大選,由於香港「反送中」,蔡英文的個人魅力,以及綠營依靠執政優勢保住了政權。但這彷彿是馬英九幫助國民黨重返執政的一幕,使得民進黨和國民黨一樣並沒有關注於通過地方選舉失利出現的問題以及選民已經漸漸移動的事實。
所以在2022年地方選舉,藍營彷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國民黨完全掌控北部中部,並向南部進軍,同樣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而綠營則又被逼退一隅,成爲有史以來的大敗。緊接着外患演變成內憂,爭權奪利,派系內鬥,槍擊案頻發,民進黨內部開始動盪不安。
作用力來到了2024年,在野分裂雖然讓賴清德保住了民進黨政權,但是約40%的得票率以及立委大敗失去立院主導權,已經說明了綠營版圖萎縮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大罷免潰敗體現的綠營低投票率變低,難以突破罷免門檻,以及藍營藉助白營力量,衝高投票率與支持度,更是說明了部分深綠向淺綠移動,淺綠不表態或者遊離爲中間選民,而中間選民則向在野力量靠攏的趨勢。
這便是民進黨的衰退,而這樣的衰退很可能從2018年就開始,而非2025年的偶然失利。就如同國民黨在2016年的大崩潰,或許在2000年就有了徵兆。
難免,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民進黨從未真正思考過每一次失敗後的教訓,只是寄希望於「抗中保臺」在下一次選舉中豪賭,並養成了權力不能分享,難以與其他聲音合作的慣性。所以這樣的結構性弊端,能靠檢討罷團,聲討柯建銘,改組內閣就能改變的嗎?顯然不會!
▼2022九合一大選慘敗,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秘書長林錫耀鞠躬向支持者道歉。(圖/記者李毓康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