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爲何“不香”了?
2025年招生季,隨着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落定、廣州中考補錄結束、廣東高考錄取進入尾聲,民辦學校的招生窘境浮出水面——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民辦學校招生大規模遇冷。
基礎教育方面:今年廣州中考正錄階段(即“統一投檔階段”),超四成民辦普高沒錄滿,16所學校招生不足一半,其中4所學校招生不足10%;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已“跌跌不休”6年。高等教育方面:民辦本科大規模遇冷。
民辦學校爲何“不香”了?各個升學階段的家庭該如何取捨?
有民辦普高零生源
如果說去年廣州民辦普高的招生是遭遇“滑鐵盧”,那今年則是“寒冬”。在今年中考人數增加1萬、普高學位逐年吃緊的背景下,民辦普高招生剩餘學位過半。去年正錄階段,有民辦普高只招到1個學生,今年則有一所有48個招生名額的學校,一個學生都沒招到。
據廣州市招考辦介紹,2025年民辦高中(不含公費班)的總體計劃完成率爲60.4%,需要補錄的計劃爲7676個。而2024年民辦高中(不含公費班)的錄取最低分數比2023年普遍下降,總體計劃完成率爲64.95%、剩餘計劃爲5320個。
不過,也有招生情況比較好的學校,有17所民辦普高正錄率超過90%,這說明了民辦普高的分化非常嚴重。
此外,民辦普高的公費班和非公費班錄取分數相差巨大。29所招收公費班的民辦普高,絕大多數學校公費班與非公費班錄取分差超過100分,最小分差爲42分,最大分差爲199分。
招生連“跌”6年
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招生早已“跌跌不休”6年。
以廣州爲例,6年來,民辦小學招生學位從2020年的71879個暴跌至2025年的42862個、“瘦身”40.4%,民辦小學報名人數從2021年39102人的高峰,降到2025年的24337人。初中方面,在今年初中學位緊缺、公辦初中“狂飆”增加350個班額的同時,報名民辦初中的人數卻減少3459人,降幅近10%。6年來,廣州民辦初中學位減少10373個,報名人數減少15377人。
民辦本科較多缺額
民辦學校的遇冷也延續到高等教育,而且是全國範圍內的遇冷。
高考研究專家、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樂雲介紹,今年高考,民辦本科招生大規模遇冷。廣西本科批次經歷5次錄取(含4次徵集志願),部分院校降分幅度達39分,物理類投檔線最低至330分,形成“專科線讀本科”的現象。雲南本科招生出現6次徵集志願的情況。浙江、湖南等也出現了民辦本科較大範圍的缺額現象。
選校更看性價比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民辦學校爲何大規模遇冷?
民辦學校的遇冷,說明家長學生越來越不願“將就”,以前是有書讀就行,現在則要看性價比、算投入產出。
民辦教育在不同學段的任務和角色不同。小學和初中屬於義務教育,在度過教育資源不足的特定歷史階段後,民辦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壓減和退出是必然的。
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家庭來說,如果不是對教育有個性化或特殊要求,有選擇的情況下多優先考慮公辦學校,至少辦學穩定,沒有“半途跑路”之憂。
民辦高中和民辦本科有相似的處境:除了學生和家長對“好學校、好專業、好就業”的要求之外,民辦學校不菲的學費也讓不少學生和家長望而卻步,民辦本科學費低的兩三萬、高的七八萬元,民辦高中學費從兩三萬到二十幾萬元不等。
目前,不少家長更加務實,對教育投入精打細算。因此出現了不少中考高分的學生寧願讀中職也不選民辦普高、高考上本科線的學生寧願讀公辦專科不讀民辦本科的現象。
未來,民辦學校將面臨洗牌:民校總體規模和數量會縮小;民校在“大浪淘金”優勝劣汰之下,有質量、有口碑的學校才能留下;民校將從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變成教育發展的有益補充。口碑佳、出口好的學校纔有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