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挑釁 澳洲正在成爲南海「副警長」
▲過去數年中,澳洲與中國在南海附近的海空摩擦事件頻仍,顯示區域緊張態勢上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湯名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爲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澳洲近年在印太戰略中扮演越來越積極的角色,引發是否能成爲南海安全秩序「副警長」的討論。在美國主導的區域安全架構下,「副警長」一詞源自2003年,小布希總統稱讚澳洲是美國的副警長(deputy sheriff)。儘管「副警長」一詞仍有爭議,但澳美緊密同盟關係使這一角色成爲澳洲安全政策的隱喻。
南海摩擦升溫 澳中海空對抗事件
過去數年中,澳洲與中國在南海附近的海空摩擦事件頻仍,顯示區域緊張態勢上升。2022年2月,一艘中國海軍艦艇在澳洲北部航行時,以軍用雷射照射澳洲皇家空軍RAAF的P-8A海上巡邏機座艙,危及機組人員安全。
此類危險對抗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軍機與艦艇針對包括澳洲在內他國正常行動的一系列侵擾行爲的一環。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報告,自2022年初以來,澳洲政府已公開證實至少六起中國解放軍不安全攔截事件。
2023年5月,澳洲海軍霍巴特號驅逐艦的一架直升機在黃海執行聯合國制裁任務時,中國殲擊機在其前方投擲熱焰彈,迫使澳洲直升機採取迴避動作。
2023年11月,澳洲巡防艦託伍本巴號在日本專屬經濟區活動時,中方艦艇對正在水下作業的澳洲潛水員開啓高功率主動聲納,對人員安全造成威脅。
2024年5月,澳洲一架參與維和任務的直升機遭中方戰機釋放熱焰彈逼近。
2025年10月,一架中國殲擊機在南海上空靠近澳洲P-8A巡邏機時,再次投擲多枚熱焰彈「非常接近」澳洲軍機,引發澳洲強烈抗議。
這些摩擦事件凸顯中國軍事行動日趨大膽,也使澳洲更易於將南海局勢「安全化」,塑造爲對自身海上安全與區域穩定的直接威脅,區域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正隨着此類危險攔截而顯著升高。
中菲灰色地帶衝突 迫使澳洲介入
澳中在南海角力的背景,與中國對菲律賓的「灰色地帶」呈現辯證關係。中國海警與海上民兵近年頻繁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騷擾菲方船隻,以非傳統但具挑釁性的手段施壓領土聲索。
數據也顯示,中國所部署的海上民兵船隊在南海活動密度在近年創下新高。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報告指出,2023年平均每天有約195艘中國海上民兵船在南沙羣島各爭議海域出沒,比2021-2022年間上升了35%。2024年此數字進一步增至每日232艘,較前一年再增加15%。
2023年2月,中國海警船在菲律賓控制的第二托馬斯礁附近用軍用級綠色鐳射照射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船艦,導致菲方船員短暫失明,引發菲國外交抗議與總統小馬可仕緊急召見中國大使。
2023年10月,中國海警船和疑屬海上民兵的中國漁船,分別撞擊菲律賓的運補船與海岸防衛隊巡防艇,造成船體損傷。這類刻意「碰撞-逼退」戰術標誌着中國灰色地帶行動的新升級,使區域海上局勢更爲緊張。
2023年夏季,中國突然將逾180艘民兵船集結於美濟礁海域;2024年7月美濟礁附近更一度出現達200艘民兵船的峰值。雖然部分民兵船通常佯裝漁船停泊在暗礁附近,但有跡象顯示北京越來越不掩飾民兵的實質軍事角色,許多船隻直接駐錨於中國在南沙的人工島軍事基地內,隨時待命支援海警行動。
黃巖島和第二托馬斯礁,平時民兵船數量不多,但每當菲律賓進行補給行動時,中方便迅速調集大量專業民兵船配合海警進行阻截。2024年8月,在中菲於牛軛礁(Sabina Shoal)發生船艦碰撞的時期,該海域的民兵船數量也激增,凸顯中國能隨時增加「灰色部隊」投入衝突熱點。
面對中方挑釁,菲律賓政府強化了外交和公衆揭露手段。馬可仕政府自2022年中上任至2025年間,已針對中國在南海的行動累計提出超過240件外交抗議。僅2025年前九個月菲律賓就提交了47件抗議案,使得2022年以來的總數達245件。
頻繁的外交交涉和國際張揚,配合與美日澳等盟友加強聯合巡航與軍演,顯示馬尼拉試圖以「安全化」策略來應對中國的灰色地帶壓力,將中國行爲定位爲對國家主權和國際秩序的重大威脅。中國的行徑也因此被視爲對區域規則的挑戰,成爲其他域外國家介入安全化的理由。
▼中國海警與海上民兵近年頻繁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騷擾菲方船隻,以非傳統但具挑釁性的手段施壓領土聲索。(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
軍事現代化與AUKUS 副警長的矛與盾
要擔負「南海副警長」之責,澳洲自身軍力的現代化及戰略投射能力至關重要。近年澳洲國防戰略明顯轉向「遠程打擊能力」與軍備躍升。
2023年澳洲政府發表《國防戰略檢討報告》(Defence Strategic Review),被總理艾班尼斯稱爲「二戰以來最重要的國防評估」。報告直言澳洲當前國防力量「非爲目的而生」(not fit for purpose),建議進行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國防改革。
其中第一要務就是加速發展遠程精準打擊能力,包括從美國引進和本土生產遠程飛彈。澳洲政府投入16億澳元建立國內導引武器製造產業,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生產「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GMLRS)彈藥。
澳洲也計劃裝備AGM-158遠程反艦/對地飛彈、增程型「對地攻擊匕首」(JASSM-ER)等,以使空軍和海軍具備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射程的精準打擊能力。
在海軍方面,澳洲與美英兩國於2021年宣佈的AUKUS安全夥伴關係,正是提升澳洲水下戰力的關鍵計劃。按照AUKUS所制定的「三階段」路線,澳洲皇家海軍將在2030年代初期開始獲得核動力攻擊潛艦,首先,由美國最早於2030年代轉讓三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給澳洲,後續視需求增購兩艘。
爲避免2030年代初老舊柯林斯級潛艇退役造成戰力缺口,AUKUS還規劃2027年起由美英各派數艘核潛艇輪駐澳洲西岸的斯特靈海軍基地,組成「西部潛艇輪駐部隊」(Submarine Rotational Force-West)。相關基礎設施升級耗資達52億澳元,預計最多可同時容納4艘美軍與1艘英軍核潛艇停泊輪訓。透
通過與美英共享最先進的潛艇技術與操演,澳洲期望在十年內培養足夠的核潛艇運行維護人才,使其具備自行操作核潛艦的能力。核動力潛艇將大幅增強澳洲的遠洋威懾。相比傳統潛艦,核潛艇擁有幾乎無限續航與更高潛航速度,可深入南海執行長時間隱蔽巡弋,對解放軍海上行動構成更強壓力。
除了潛艇,AUKUS框架下澳洲也在空中和網絡領域追求先進作戰能力(所謂AUKUS第二支柱)。例如,澳洲正研發高性能的「忠誠僚機」無人戰機,以及與美英合作開發量子技術、網路戰和水下無人載具等,使其部隊具備更高科技含量的作戰優勢。
澳洲近年也陸續換裝F-35A匿蹤戰機、P-8A海上巡邏機、MQ-4C海神無人偵察機,以及提升陸軍兩棲快速部署能力等,整體而言澳洲正快速朝「遠戰遠勝」的軍事姿態轉型。澳洲北部的軍事基地也被視爲威懾對手、保護海上交通要道的前沿樞紐。
軍事同盟與制度架構 網絡化的區域安全合作
要在廣袤的南海扮演安全維護者,澳洲除了壯大自身實力,也深知必須倚賴盟友夥伴的集體力量。拜登政府倡導的「整合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戰略,即強調美國及盟邦跨領域、跨軍種的協同來威懾共同對手。
美澳同盟(ANZUS)多年來穩固發展,近年更透過力量姿態協議深化實質合作:澳洲北部達爾文自2012年起每年輪駐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進行聯合訓練,美軍還計劃於澳洲空軍廷德爾基地部署B-52戰略轟炸機和建立燃料庫,增強盟軍對西太平洋的打擊能力。
2023年國防戰略檢討更直接提出,澳洲將與美國進行聯合軍事部署和巡航,並「增加美軍,包括潛艦在澳洲的輪駐」。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表示,兩軍已展開更緊密的雙邊聯合作戰計劃,以確保一旦發生區域危機,澳美能無縫協同應對。
在印太其他夥伴中,日本與澳洲的防務合作關係近年實現歷史性突破。兩國於2022年1月簽署《日澳互惠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這是日本繼日美安保條約後首度與他國締結此類防衛協定。
RAA爲自衛隊與澳洲國防軍互訪部署提供法律架構,加強聯合軍演和後勤支援的便利性。日澳防務關係的緊密,使澳洲在區域安全網絡中的地位更趨舉足輕重,可與美日共同構築「聯合威懾力量」來應對中國。
澳洲與東南亞的軍事合作同樣有所突破,尤以菲律賓爲例。2023年9月,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與菲律賓總統馬可仕簽署《戰略伙伴關係協定》,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戰略層級。
2023年11月25-27日,澳菲兩軍首次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舉行「海上協同行動」,出動菲海軍德爾皮拉號巡防艦、澳洲海軍託伍本巴號巡防艦,以及兩國的P-8A與P-3C海上巡邏機等。
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此行動體現兩國捍衛國際法所賦予航行與飛越自由的決心,並重申支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與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爲具法律拘束力的成果。展望未來,澳菲甚至可能探討類似日澳間的RAA協定,以制度化更深入的防務合作。
整體來看,澳洲正積極編織一張「小多邊安全網」:透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英美澳AUKUS夥伴關係、日澳RAA、澳菲戰略伙伴關係等多重框架,打造跨區域的聯合威懾力量。這種靈活的「網格化同盟」(latticework of alliances)正是因應中國崛起所引發安全焦慮的產物。
對澳洲而言,在南海擔任「副警長」絕非單打獨鬥,而是要充當美國整合威懾戰略中的關鍵節點:與美軍密切協同,提供區域前沿基地和部隊支援,同時與日本、菲律賓等前線國家共同分擔巡航執法、防務建設的責任,形塑一種集體安全存在,讓北京認知到任何挑釁都將面對整個盟友網絡的聯合迴應。
▼澳洲除了壯大自身實力,也深知必須倚賴盟友夥伴的集體力量。拜登政府倡導的「整合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戰略,即強調美國及盟邦跨領域、跨軍種的協同來威懾共同對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