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玩遊戲的孩子,智慧的媽媽這樣做

看着孩子整天鎖在房間玩手機,說,說不得,打罵更不行,做父母的真是揪心!昨天晚上聽樊登老師和安心老師的訪談,心裡有幾點特別觸動,打破了我的認知。尤其是講到孩子玩遊戲的那些案例,感覺一下子打開了思路。

01看見孩子的需求

安心老師講起她女兒的案例。有一天她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說她女兒沒有完成作業。這讓她很驚訝。因爲她從來就不曾管過女兒的作業,女兒也沒有不完成作業的情況。

她接到電話後沒有直接質問女兒怎麼回事。而是觀察女兒,她發現女兒是因爲玩遊戲忘記做作業了。即便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她依然沒有生氣質問女兒。

她以談心的方式問女兒怎麼喜歡上了玩遊戲啊?女兒說:“太無聊了。”

她馬上覺察到了女兒第一個需求——希望有趣。然後女兒還告訴她班裡的好多同學也在玩這個遊戲。她又get到了女兒的第二個需求——社交。

然後,安心老師就說,你把你的需求寫下來,我也把我的需求寫下來。她們還頭腦風暴想出了很多解決需求的方案。

從第二天開始,安心老師就帶着女兒去小區樓下騎車,去學烘焙,還去學做手工……女兒再也沒有覺得無聊和沉迷於遊戲了。

期間,安心老師也從沒說過女兒不要玩遊戲,要按時做作業之類的話。

孩子玩遊戲,也許是因爲空虛無聊,也許是因爲想和同學有共同的話題。“教育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 。懂得孩子的需求,從孩子的需求出發,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02不要讓孩子有羞恥心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就會說教、嘮叨、控制,甚至打罵。安心老師講到一個這樣的案例,有一位家長爲了監控女兒不要玩遊戲,在她的房間裡安裝了8個攝像頭鏡。這種做法聽起來就很恐怖。結果我想會讓孩子抑鬱、精神分裂,甚至自殺。

孩子也會因爲這個做法感到深深的羞恥。而羞恥感本身就是一種極強的負能量。如果孩子老是覺得恐懼、自責、罪惡感,它的自尊心水平就會下降。

如果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下降了,他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自信心也沒有了,什麼事也做不成。會更沉迷於遊戲。

爲什麼很多孩子玩遊戲屢教不改,原來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有羞恥心,得像保護初春嫩芽一樣護住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別用監控盯着孩子,得用信任喚起他的自律。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發展,給孩子尊嚴,他才能生出自我約束的勁兒。

03把眼光放遠

安心老師還談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很擔心,說她的孩子老是玩遊戲,高中可能考不上。安心老師說考不上高中也很好啊。媽媽問爲什麼會很好?

她說別人可能花7年的時間上高中、上大學,出來還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你的孩子比別人多7年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將來說不定比上大學的同學更有出息呢。

“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無數條小徑的探索”。

俗話說上帝把你的一扇門關了,他會另外開一扇窗。

所以,我們做媽媽的得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別總困在“孩子玩遊戲”的焦慮裡,得多想想孩子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路。蓋茨從哈佛退學創造了微軟,韓寒沒參加高考也成了知名作家,人生的精彩哪是學歷能定義的?

我們放下 “必須怎樣” 的執念就會發現,孩子在遊戲裡展現的策略思維、團隊合作能力,說不定就是未來需要的本事。關鍵是把這份熱情從虛擬戰場引導到真實生活裡來。

04結語

樊登老師說 “一個人怎麼樣都是長大,他只要有熱情有動力,就能沉浸在一件事當中”。

面對玩遊戲的孩子,咱們做媽媽的別用 “堵” 的方式引發對抗,要用 “疏” 的智慧架起橋樑。

看見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解決孩子玩遊戲的問題。不要讓孩子有羞恥心,孩子就不會沉迷於遊戲。把眼光放向未來,就不會在意孩子眼前的一點得失。

我覺得教育的最終意義,不是培養 “不玩遊戲的孩子”,而是培養 “能掌控自己的人”。只要咱們的愛裡帶着尊重和遠見,孩子自然能在遊戲和成長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