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三十年來首度“雙降” 伊利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前所未有的行業壓力,讓乳製品龍頭伊利(600887.SH)終結了連續三十年的增長。

2024年營收確定爲1157.8億元,同比下滑8.24%;淨利潤84.5億元,同比下降了18.9%。

四季度,伊利進行了高達52億元的大額計提,導致單季度虧損24.2億元,進一步讓全年利潤承壓。

其中主要項目爲對澳優(1717.HK)的30.4億元商譽減值。

四年前,伊利斥資62億元收購澳優三分之一股權,看重其位於新西蘭、澳大利亞等“黃金奶源地”的供應鏈佈局,以及在高端羊奶粉市場的優勢。

然而行業急轉直下,澳優業績連續下滑,近三年市值萎縮近七成。

扣除對澳優“隱雷”的主動觸發,這份計提資產減值報告中的其他項目,流露了不少行業之難。

2024年,包含全脂奶粉、產成品在內的存貨計提減值12.3億元。

產品市場需求變化、技術落後導致設備、建築物閒置,帶來固定資產和工程物資減值3.7億元。

雪上加霜的原奶供過於求與持續跌價,讓部分原奶供應商還款能力下降。

伊利計提收提應收保理款、小額貸款、應收賬款等信用減值5.6億元。

本輪原奶下行週期已持續三年以上,奶價相比2021年已下跌超過三成。

伊利的壓力可想而知。

龍頭苦週期

2022年,中國乳製品行業零售總額增速轉負,此後行業需求端持續疲軟。

2年後的2024年,乳製品全渠道銷售額同比下滑2.7%,供給過剩矛盾愈發突出。

佔據常溫奶的兩大頭部乳企,在本輪週期中承壓明顯。

伊利副總裁張令奇表示,本輪行業下行週期中,液奶行業集中度比以往更高。“頭部企業傾向於把握利潤改善機會、通過噴粉消化多餘牛奶,大企業之間的競爭相對理性。”

張令奇說:“小型乳企在奶多的情況下,選擇通過價格戰方式應對,搶走了一些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

這或許道出了液態奶市場量價齊跌的根源。

2024年,液奶全渠道銷售額同比降3.7%,銷售均價降幅達1.8%。

伊利液體乳板塊較去年減收105億元,同比下滑12.3%。量、價下滑帶來的影響分別約爲60億元、35億元。

同一時期,蒙牛(2319.HK)2024年液奶營收730.66億元,降幅接近11%。

爲保障經銷商利潤,維護終端價盤,伊利自2024年二季度起開始清理渠道庫存。

反映到賬面上,伊利二季度營收同比大幅下滑16.5%,三季度降幅收窄至6.7%。

伊利表示,已於三季度初完成了渠道清理,保障雙節期間動銷節奏穩定。

第四季度,經銷商規模收縮的趨勢得到遏制,轉而淨增長135家。

爲了護盤渠道,伊利最終買單了高達12.3億元的存貨損失。

卸下渠道包袱的伊利,2025年的業績似有反轉之勢。

一季度營收330.18億元,同比增長1.35%;扣非歸母淨利46.29億元,同比增長24.19%。

但多種跡象表明,公司對終端需求的復甦預判更加謹慎。

在上一年二、三季度低基數的基礎上,公司對2025年全年營收的目標增幅僅有2.8%。

伊利董事長潘剛在業績會上回應稱,“春節過後,我們看到終端數據表現還是偏弱的。全年來看,量和價仍然有一定的壓力。”

零售端的恢復仍需時日,但隨着上游產能去化的推行,市場預期奶價有望於今年三季度企穩。

對在奶源側深度佈局的伊利、蒙牛而言,原奶漲價壓力不僅不大,反而更有可能憑藉一體化優勢獲得更多向下游的整合機會。

原奶過剩帶來的庫存、信用減值等問題,也將有所改善。

伊利表示,今年將繼續營銷效率和控制費用使用效率,以實現9%的淨利率目標。

尋找新引擎

行業最艱難的時刻正在過去,但龍頭面臨的業績瓶頸,又是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伊利液態奶增長几乎停滯。

2021-2023年,伊利股份的液態奶收入分別爲849.11億元、849.26億元、855.4億元。

佔比逐步降低,分別爲76.8%、69%、67.8%。

2024年由於供需矛盾爆發,液體乳整體營收大幅下滑12.3%至750億元,佔總營收比重降至64.8%。

伊利雖強調液奶市場份額行業第一,但並未如奶粉、低溫酸奶、2C奶酪等類目披露市佔率變化,實際表現或乏善可陳。

但其否認了液奶市場規模觸頂的說法。

潘剛表示,雖然液奶在傳統渠道出現下滑,但線上以及很多不會被統計到的封閉渠道和特殊渠道都有很好的成長。低線城市也出現了需求由禮贈轉向自飲的趨勢。

相比持續萎縮的液奶“基本盤”,逆勢增長的奶粉板塊,或更有希望成爲助推增長新引擎之一。

受益於龍年效應,2024年國內新生兒數量達到954萬人,較上年增加52萬人,帶動嬰幼兒奶粉熱銷。

2024年,伊利“金領冠”品牌嬰幼兒奶粉營收同比雙位數增長,零售額市場份額同比提升2個百分點。

“佳貝艾特”與“悠滋小羊”兩大羊奶粉品牌同樣逆勢增長。

共同帶動伊利奶粉板塊營業收入296.75億元,同比增長7.53%,創歷史新高。

近年在奶粉市場逐年提升份額的伊利,已有挑戰飛鶴(6186.HK)之勢。

伊利2023年的嬰配粉零售額市佔率約16.2%,較上年提升了1.6個百分點,相較“奶粉一哥”飛鶴僅有5.3個百分點的差距。

2024年,伊利的市佔率進一步提升至17.3%。

若將比較範圍擴大至包含嬰配粉、兒童粉、成人粉在內的廣義全品類,伊利(包含澳優在內)的市場份額已實現了對飛鶴的超越。

2025年一季度,伊利奶粉板塊仍然保持增長,實現營收88.13億元,同比增長18.65%。

行業普遍認爲,嬰幼兒奶粉集中度提升趨勢未來幾年間仍將持續。

新國標配方註冊制落地,淘汰中小品牌,市場整合促進份額向頭部集中。

今年3月以來,飛鶴、伊利、君樂寶等頭部企業相繼拋出生育補貼計劃,變相加大市場投入。

但就總需求而言,市場集中率提升未必能對抗出生率長期下滑的隱疾,2024年,嬰幼兒奶粉整體市場規模仍同比下降7.4%。

國內需求尚未完全修復的背景下,海外市場短期或也難當大任。

當前伊利海外收入主要來自於Joyday、Cremo等東南亞冷飲品牌,及佳貝艾特、澳優等羊奶粉。

2024年,海外冷飲業務營收增長13%,海外嬰幼兒奶粉增長68%,未對外披露具體銷售數據。

潘剛表示,客觀來說,海外業務在財務報表層面對公司的貢獻還比較小,且由於乳製品產業鏈條複雜,公司對國際化業務不抱着會突然爆發性增長的預期。

伊利在業績會上透露,下半年將進行新五年戰略規劃的制定,國際化將是重要議題。

多元化野心

作爲千億規模的行業龍頭,伊利想要憑藉單一業務衝擊“全球乳業三強”的目標,有一定難度。

伊利也曾多次表示,未來希望能夠通過多品類運營、全球化佈局,實現產品結構優化與附加值提升。

方正證券分析師王澤華認爲,隨着規模牧場相繼完成擴張,乳製品行業焦點已由提升優質供給轉爲激發有效需求。

近年來,行業一邊拓展B端業務的增量,一邊挖掘乳製品功能性和深加工的發展潛能。

白奶產品同質化、技術含量低是行業長期存在的痛點。然而隨着人口老齡化趨勢演進,功能化乳製品需求或將迎來顯著提升。

2025年3月,伊利與同仁堂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將合作推出多款藥食同源配方奶粉及液奶產品,主打“紓糖”“助眠”等功能。

儘管管理層多次強調,乳製品行業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但從實際動作看,伊利近期對非乳業務的關注度反而提升。

2025年2月,伊利官宣“伊刻活泉”第二條茶飲生產線在湖北黃岡投產,旨在覆蓋南方市場。

該生產線包括日產500噸純淨水、全自動茶飲灌裝等設施,日產能突破110萬瓶、年產值可達2億元。

“伊刻活泉”品牌誕生於2019年,早期產品爲中高端礦泉水,此後相繼涉足無糖茶、人蔘枸杞養生水等熱門產品。

伊利高層曾對外表示,伊刻活泉現泡茶是近年來公司表現最好的產品之一。

2024年銷售額翻倍增長,已陸續進駐了全國範圍內的便利系統,產品動銷率達到60%。

伊利也沒有放棄賣水的野心。

近期,在長白山推出了一款專嬰幼兒設計的低鈉淡礦飲用水。

不過這次承接礦泉水業務的品牌由“伊刻活泉”變成了奶粉品牌“金領冠”,跟奶粉沖泡的場景深度捆綁。

無論是礦泉水還是無糖茶,都處於競爭高度激烈的狀態。

對伊利而言,或可複用經銷商資源優勢。但從更早之前伊利凍品預製菜業務的拓展進程來看,實際效果存疑。

年初開始,伊利接連註冊申請了多個商標,涉及方便食品、咖啡、零食、調味品等。

近期,其與安徽國資合作設立的創投基金也獲備案,將聚焦大健康領域的高科技創新創業企業。

多點押注的伊利,哪個方向能率先開花結果仍是未知。

行業拐點尚未到來,主業承壓的伊利當前處於資本開支收縮期。

公司將更多資金用於回購及分紅,以重振資本市場信心。

2024年度,伊利擬現金分紅77.26億元,分紅超過9成,創下了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