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十年來最強大風,北京通過“14級考驗”

來源:北京青年報

4月的北京,一場近十年來最強的大風,讓整座城市進入“應急模式”。據氣象部門統計,截至13日16時,全市16個測站極大風達12~14級。預計今日傍晚風力將明顯減弱,這場持續性大風天氣也將迎來大結局。

從氣象預警到民生保障,從古樹加固到免費停車……在這場與極端天氣的較量中,北京堅持底線思維、系統思維,統籌城市治理的速度、精度與溫度,技術助力科學預警、制度保障聞風而動、凡人微光注入治理溫度,保障這座超大城市平穩度過14級大風的考驗,也詮釋了“大城善治”的深層邏輯。

預警先行

與風速賽跑的兩天

大風未至,預警已覆蓋全城。4月10日,北京市氣象臺提前發佈近十年首個全市大風橙色預警,從4月11日17時起,氣象部門更是將預報精度切割至“小時級”,多場專家直播同步拆解天氣動態。這種“透明化預警”迅速激活整座城市:教委叫停中小學戶外活動時,文旅局及時關停戶外遊樂項目;房山公交停運公告剛發出,西城房屋監測平臺已鎖定9處重點房屋……

“預警不僅要跑得比風快,更要轉化爲行動信號。”一位參與會商的氣象專家坦言。當鐵路部門通過短信向旅客點對點推送列車停運信息時,當主要連鎖超市將儲備量提至日常的兩倍時,預警信息真正穿透了治理末梢。

靶向治理

給風險貼上“封條”

在極端大風天氣下,城市治理的難點在於:既要防住“看得見的危險”,更要鎖死“想不到的風險”。

4月11日下午,南五環某加油站內,工作人員正在加固罩棚。大風預警發佈後,市應急局針對加油站、油庫,以及危化品生產企業部署防風措施,對相關檢測、報警儀器進行防風防塵檢查,7支市級危化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在崗值守,一系列的措施讓危化品行業在大風中守住零事故紅線。

豐臺火車站前,見證車站變遷的三百年古槐被進行了防護加固,北海公園對古建周邊樹木進行了預防性修剪,防止對古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此外,全市文博單位開展了隱患排查,對文物古建築瓦當、門窗進行檢查檢修,讓歷史建築與古樹名木“扛”過大風。

4月11日凌晨2時,市自來水集團值班室內,供水管網壓力曲線平穩如常。大風預警發佈後,全市水務系統各單位、部門加強了對供水設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部位的監管,提前儲備發電機等應急物資,確保關鍵設備在斷電情況下仍能正常運行。諸如此類的“防禦”策略,同樣應用於電網、燃氣、通信等領域,讓城市生命線在風中“不斷流”。

民生託底

爲民解憂主動紓困

極端天氣下,市民的焦慮往往具體而微:車被砸了怎麼辦?菜價會漲嗎?北京的應對之策是:把問題解決在訴求之前。

4月11日18時,西北旺萬象匯地庫入口排起了長龍。不少車主是在收到了西北旺萬象匯發送的“免費停車”短信後,將車停放在此的。這是北京應對大風天氣的新解法: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停車行業協會、北京市靜態交通業協會聯合倡議更多場所開放地下或低風險露天停車場。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靜態交通公司安排了115處立體、地下及相對空曠的地面停車場;朝陽區43個街鄉總計開放了122個停車場,提供停車位3.3萬餘個;豐臺區協調相關企業提供11處橋下空間免費停車;石景山組織協調28家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和22家公共停車場提供免費停車位9369個,同時石景山區交通委還發布臨時停車政策,全區範圍內允許在不影響交通正常通行的路段臨時停放機動車。

儘可能爲市民提供便利,不僅是相關部門的決策,更成爲全社會的自覺。朝陽、海淀、石景山、通州、房山、經開區等區域的多個商圈、商場都在特定時段免費開放停車場,爲市民提供就近停車避險服務。爲了300餘名師生儘快接駁大巴車,北京北站破例打開東門……

大風預警發佈後,北京倡導市民非必要不出行,市民積極響應,一時間各大商超及線上平臺顧客盈門、訂單激增,爲宅在家做準備。北京消費市場能保證供應充足嗎?4月11日市商務局迴應:市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無需搶購!12日,商超的貨架就又滿滿當當。通過加大備貨量、補充配送運力、強化線上服務等舉措,北京全力保障市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展現了城市應急保供的高效協同能力。

精準施策

分時分段、分區分類

呼嘯的大風吹過12日的整個白天,“什麼時候能出門?影響週一上班嗎?”不少市民嘀咕。當晚,北京市氣象臺發佈分區域大風橙色預警信號,其中提到,東城、西城、朝陽等區有8~9級陣風,降級發佈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同時提示,大風橙色預警區域非必要不出行,大風黃色預警區域老、弱、病、幼減少戶外活動,請繼續做好防範。

預警信號科學分區,防範措施也因地制宜。13日首班車起,地鐵4號線-大興線、14號線、15號線、首都機場線、1號線-八通線、亦莊線取消停運措施,恢復運營。同時,地鐵13號線等線路以及部分線路地面高架線段維持區段停運措施。13日中午起,天壇公園、北海公園等恢復開放,同時,頤和園、香山公園等繼續閉園。各大恢復開放的公衆場所裡重現市民的歡聲笑語,暫未恢復的場所則根據氣象狀況隨機應變。超大城市的治理,堅持底線思維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分區分類精準施策,共同織密科學有序治理的網格。

4月13日17時,北京市氣象局降級發佈分區域大風黃色預警信號和大風藍色預警信號。14日氣溫將有所回升,大風也將在這個週一的傍晚結束。和氣溫一同回升的,還有這座超大城市日常的車水馬龍。“大考”過後,城市治理的經驗和水平也會上個臺階。

記者觀察

既要有底線思維,也要精細化治理

4月12日上午,不少市民醒來後發現風沒有預期的大,不禁嘀咕“此前的預警是不是有點過了?”幾小時後,大風掃過城區,預警時的底線思維得以“正名”。

面對極端大風天氣,北京各區各部門的迅速響應和積極應對,不僅保障了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的平穩有序,更彰顯了城市治理的溫度和擔當。從氣象部門的及時預警和解讀,到應急、交通、文旅、商務等部門的協同作戰,再到各區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的針對性措施,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和人性化。

這種以人民爲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讓市民在極端天氣中感受到了城市的溫暖和力量,同時也檢驗了北京城市應急管理體系的效能,爲未來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文 | 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曉萌 李佳 劉洋 王斌 解麗 王薇 武文娟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