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震央災區「沒電可用」水快喝完 100具遺體深埋瓦礫救不出

▲緬甸強震已經過了2天,各地災區依然缺乏援助。圖爲緬甸第2大城曼德勒(瓦城)災情。(圖/路透,下同。)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緬甸芮氏規模8.2強震發生至今,已經過了大約2天左右,靠近震央的實皆地區(Sagaing)災情嚴峻,卻嚴重缺乏援助物資及人力,不僅斷電、飲用水耗盡,還有100多具遺體深埋瓦礫堆,卻因爲沒有重型設備,至今依然無法被運出。

《衛報》報導,實皆的救援人力,大多都是裝備簡陋的居民,自願投入救災,在倒塌建物的瓦礫堆中,分秒必爭、搶救生還者。科多(Ko Doe)表示,他的團隊認爲,倒塌建築物之中,仍有多達100具遺體等待挖掘,「依然受困的遺體發出難聞氣味……我們需要挖掘機、起重機、重型挖土機等機械,拆除受損建築物,並且運出遺體。」

其他人們也向《路透社》表示,目前爲止,政府援助很少,人們只能自謀生路。居民漢津(Han Zin)說,整個城鎮都被毀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大範圍破壞,很多建築物倒塌在地。」災難發生以來,鎮上大部分地區無電可用,飲用水也正在耗盡,「我們沒有接獲任何援助,也沒有看到任何救援人員。」

緬甸軍政府29日發佈聲明證實,這場地震已經導致至少1700人死亡、超過3400人受傷、至少300多人失蹤。此前,軍政府罕見請求國際援助,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也呼籲「所有軍民醫院及醫護人員,透過協調、有效率的方式共同努力」。

不過,自2021年軍政府政變奪權,引起支持翁山蘇姬的「民族團結政府」(NUG)及「人民防衛軍」(PDF)武裝反抗以來,緬甸深陷內戰烽火至今。地震發生前,該國已有15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1/3,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350萬人流離失所,經濟與醫療保健也陷入危機。

儘管民族團結政府宣佈,暫時停止軍事進攻2周,與居民合作救災,替災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軍政府卻也被指控災後持續空襲,阻止援助物資運入反對派把持的地區。

考慮到內戰與災情,地震應對行動恐怕相當複雜。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一份評估報告指出,緬甸的醫院及公衛設施面臨「醫療用品嚴重短缺」,道路等基礎建設遭到破壞,阻礙了應對地震的努力。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CRC)表示,緬甸面臨的破壞程度是「亞洲1個多世紀以來前所未見」,無數建築物被毀或破壞,包括醫院、道路與橋樑,也導致電力、電話及網路連線中斷,「破壞範圍廣泛,人道主義需求正在與日俱增。隨着氣溫上升,季風季節幾周內就會到來,迫切需要在第2次危機出現之前,穩定受影響的社區。」

不過,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援助物資及人員,已經開始陸續抵達。美國也透過「總部位於緬甸的人道主義援助組織」,提供200萬美元援助,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更已派出緊急應對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