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宣佈全國哀悼周

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發生7.9級地震,我國雲南多地震感強烈。本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第17次六級及以上地震,是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也是全球近十年來大陸最強地震。緬甸政府宣佈3月31日至4月6日爲全國哀悼周,全國降半旗對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

根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新聞信息組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12時,緬甸全國因3月28日強烈地震造成的遇難人數達到2056人,另有3900人受傷,270人失蹤,目前救援行動正在展開。另外,截至3月31日北京時間18點,已確認3名中國公民在地震中不幸遇難,14名傷員正加緊救治。

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上午,緬甸境內共發生了36次餘震,震級從2.8級到7.5級不等。此次受影響最嚴重的包括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當地擁有170多萬人口,其中華人7萬。據當地人士透露,3月31日曼德勒當地的氣溫就逼近40℃,這也使得救援人員筋疲力盡,同時加速了屍體腐爛,大大增加營救的難度。據統計,多支中方救援隊伍在緬甸已救出6名倖存者,包括1名孕婦。

由於通訊、道路、醫院等基礎設施遭到破壞,醫療資源緊張,衛生條件極其惡劣。世衛組織提醒,災民涌入過度擁擠的避難所,加之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極大增加了傳染性疾病暴發風險。目前,緬甸民衆正面臨呼吸道感染、皮膚病、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威脅。近兩天,緬甸震區出現了35℃左右的高溫。緬甸從去年7月開始還暴發霍亂和急性腹瀉疫情。地震前,疫情已蔓延至17個省邦中的9個,包括曼德勒地區。

據新京報,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姚穎曾在震前多次赴緬甸田野調查。姚穎認爲此次地震救援存在多個難點。一方面,緬甸的基礎設施欠佳。道路硬化率只有20%左右,且已硬化道路的質量普遍較差。另一方面,緬甸建築物普遍質量不高,很難抵禦地震衝擊。

此外,緬甸還有普遍的供電不足問題。緬甸城區主要依靠國家電網供電,停電時靠柴油機發電;農村地區則主要依靠太陽能等分佈式供電,條件一般的家庭很多從電動車或機器上拆下蓄電池作爲儲電設備,通常是白天充電,晚上僅夠供燈泡、電扇使用,給手機充電,有柴油電機或蓄電池大的家庭才能供其他電器。

隨着氣溫上升和季風季節的臨近,“二次危機”的風險也在迫近,對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恢復電力供應是首要任務之一。每年3月份往往是該地區最熱的月份之一,氣溫經常會超過40℃。

世衛組織說,緬甸現狀令人擔憂。該組織在地震發生之前的一項評估顯示,緬甸在2025年將有129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醫療援助。地震令當地的衛生醫療狀況雪上加霜。目前世衛組織已宣佈將緬甸地震升級爲“第三級別緊急情況”,這也是該機構設定的最高級別。

世衛組織在通報中說,已向緬甸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內比都和曼德勒的醫院提供近3噸醫療物資,同時正組織全球緊急醫療團隊赴緬甸開展救援行動。該組織還緊急尋求籌集800萬美元,用於在30天內救治傷員、預防疾病暴發。

在世衛組織募集捐款當天,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也發出緊急呼籲,尋求募集1億瑞士法郎(約1.15億美元),在24個月內爲10萬緬甸民衆提供救助。

IFRC聲明指出,隨着當地氣溫升高、雨季臨近,緬甸受災民衆急需救援,以防當地民衆進一步遭到次生災害衝擊。IFRC亞太地區主任亞歷山大·馬修表示,緬甸地震不僅是一次自然災害,還是“複雜的人道主義危機”。

該國的治理形勢複雜,對統一的指揮和協調機制、救災進度也帶來影響。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在地震之前,緬甸已有199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其中1290萬人急需醫療服務。實皆省和馬圭省等多地醫療機構原本就已陷入癱瘓。曼德勒省和實皆省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災區。

當地時間3月31日中午,中國政府向緬甸提供的首批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物資抵達仰光國際機場。首批援助物資包括帳篷、毛毯、急救包等。中國駐緬甸大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救援工作面臨餘震不斷、交通通訊設施中斷、持續高溫等困難,使領館會加緊協調,力爭更多的物資能夠送到災民手中。

中國救援隊一分隊分隊長嶽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透露,天空公寓的倖存者主要集中在公寓的5層或6層,公寓下層呈疊餅式坍塌。因此人員定位需要採取包括破拆定位、有針對性視頻監控、人工敲擊詢問等方式,再破拆打開綠色通道。天空公寓是一棟11層高的公寓,在強震中幾乎全部倒塌。

除中國外,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泰國等多國也宣佈向緬甸提供救援物資並派出救援隊。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