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頻繁主因?實皆斷層貫穿全國

2025年3月28日,緬甸曼德勒寺發生地震後,人們在倒塌的寺廟附近。(路透社)

印度News18專題報導,爲何緬甸地震活動頻繁。緬甸本身爲地震高風險地區,而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則是主要的地震成因,該斷層是印度板塊(Indian plate)與巽他板塊(Sunda Plate)之間的大型右移斷層,長約1200公里,貫穿整個緬甸,1930年至1956年間,當地曾發生6次規模7.0以上強震。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報導,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資料,緬甸位於實皆斷層上,該斷層自北向南貫穿全國,自1930年至1956年間,當地曾發生6次規模7.0以上強震。

2016年,緬甸中部古都蒲甘(Bagan)曾發生規模6.8地震,導致3人喪生,並摧毀當地多座古廟塔尖與牆體,重創這座著名旅遊勝地。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緬甸週五(28日)發生芮氏規模7.7強震,震波及泰國曼谷,後又發生規模6.4級的餘震,震央位於蒙育瓦(Monywa)以東約50公里,造成至少25人罹難。除了緬甸災情慘重,地震還波及泰國曼谷,當地建築劇烈晃動,導致一座興建中的建築倒塌,造成至少3人死亡,81人失蹤。

緬甸地處地震活躍帶,在全球地震風險地圖上,屬於紅色高風險區,地震活動頻繁且強度大。

實皆斷層長約1200公里,貫穿整個緬甸,是該國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這條平移層使兩側地殼每年以11至18毫米的速度相對移動,長期累積的應力最終釋放,就會引發強震。過去多次重大地震皆與此斷層活動有關,顯示其具備極高的地震風險。

專家警告,由於斷層持續移動,未來仍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需密切監測與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