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繫羣衆 緊緊依靠羣衆
密切黨羣、幹羣關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羣衆的關係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羣衆血肉聯繫這個關鍵”。
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作風,刻印在蘇區幹部“日着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的風雨歷程裡;折射在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剪半條被子給老百姓的感人故事裡;彰顯在延安時期“只見公僕不見官”的生動局面裡;書寫在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一代代共產黨人心繫羣衆、勤政爲民的先進事蹟裡。正是因爲我們黨始終堅守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不斷從羣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戰勝國內外一切敵人,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不斷贏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抓住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這個核心問題,馳而不息加強作風建設,密切黨羣、幹羣關係。頒佈實施中央八項規定,從羣衆反映的突出問題抓起;開展黨內集中教育,都把徵求羣衆意見、解決突出問題作爲重要內容;連續開展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讓基層幹部從無謂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幹事創業、爲民服務。通過有力有效措施,架起黨羣幹羣之間的“連心橋”,進一步密切黨羣幹羣關係。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成效和經驗時鮮明指出,“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更加密切,黨長期執政的基礎更加鞏固。”
新時代新徵程,弘揚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作風,必須不斷增強羣衆感情、厚植爲民情懷,心裡裝着羣衆、把羣衆當親人,真正做到“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想問題,常問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場上,時時處處以百姓心爲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作決策,多想是不是有助於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是不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辦事情,常懷“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推動解決羣衆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真正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把好事實事辦到羣衆心坎上。
堅持一切從羣衆中來、一切到羣衆中去。牢記問政於民,走村入戶、進門“上炕”,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與羣衆打成一片,切實從“民之所盼”中把準“政之所向”。牢記問需於民,同羣衆圍在一張桌子、坐在一條板凳上,善於運用羣衆語言,問到心裡話、問到冷暖安危,把羣衆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牢記問計於民,多問問羣衆怎麼看、多請教羣衆怎麼幹,坐下聊一聊、用心聽一聽,許多書本上讀不到、會場上聽不到、辦公室裡想不到的“金點子”,往往就能迸發出來。牢記問效於民,把羣衆滿意不滿意作爲評判標準,讓基層評判、讓羣衆打分,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中衡量工作的得與失。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羣衆。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密切聯繫羣衆、緊緊依靠羣衆,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真正把羣衆反映問題、意見的渠道暢通起來,把羣衆的意志和智慧凝聚起來,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羣衆中的創造偉力,黨和人民的事業前景必定無比光明。(李鵑)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