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矇眼相親」先用聽的 不看眼緣看心緣
矇眼交友吸引了拒絕被數據化評判的年輕人。(取材自小紅書)
前言:戴上黑色眼罩的那一刻,都市的喧囂與視覺干擾一同消失,在看不見身高、體型等外在條件的情況下,這場名爲「矇眼相親」的活動用「耳緣」傾聽、用「心緣」感受,展開一場特別的心動探索。
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幢辦公大樓內,寬敞明亮的空間被佈置得溫馨浪漫,若有似無的香薰氣息,安撫參與者的緊張。這裡晚上是一家小酒吧,白天則是「瞎燈趣談」矇眼相親的活動場地,所謂的矇眼相親,就是參與者全程佩戴眼罩,在完全看不見的狀態下進行交流。
矇眼相親成爲中國新興的社交方式。(取材自小紅書)
北京青年報報導,在快節奏、高流動性的都會生活裡,「脫單」成爲不少人的共同難題;在傳統相親中,第一眼的外表印象與現實考量,也常讓年輕人倍感壓力。面對這種困境,渴望深度情感連結的Z世代選擇主動探索,「矇眼相親」正是他們的大膽嘗試,他們想知道:當視覺暫時退場,心動能否掙脫外在束縛,迴歸更本真的情感共鳴?
下午2時,活動正式開始。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參與者依序走入活動區,隨着腳步聲和椅子輕微的挪動漸漸停歇,現場陷入微妙氛圍——眼前漆黑一片,身邊是誰、長什麼樣子,全部都是未知。
透過聲音 建立第一印象
10名男女交錯圍坐成圈,開始第一個活動——「矇眼7分鐘破冰」。規則很簡單:與左右兩側的異性分別進行一對一的矇眼對話,由主持人拋出破冰話題:「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你認爲是人物重要還是情節重要?」
在場的參與者陷入思索,大家顯得有些靦腆,等着其他人先開口,直到一個男聲打破沉默。
矇眼相親會要求參加者戴上面具或眼罩。(取材自微博)
「我覺得是人物吧。」聽到身旁的男生這麼說,女生艾許立刻追問「爲什麼」,現場原本的安靜也瞬間消失無蹤,四周開始響起低語。艾許聽到身旁椅腳磨擦地面的「吱呀」聲,顯然身旁的男生爲了聽清楚她的聲音,把椅子朝她挪近了些,兩人的對話也就此展開。
這樣的矇眼對話,每人會經歷三、四輪。在視覺缺席的環境裡,不論是聲音的音色、語調、語速,或是措詞邏輯與情緒溫度,都成爲彼此感知、建立初步印象的管道。當看不見彼此的臉龐,聲音就是參與者能遞出的第一張「名片」。
報導指出,在經過近兩小時交談後,活動進入輕鬆的遊戲環節。「腦筋急轉彎」、「聽歌識曲」等小遊戲迅速點燃現場氣氛,笑聲與恍然大悟的驚歎聲此起彼落,打破了最初的拘謹。直到最後,活動才迎來「揭面時刻」,參與者終於摘下眼罩,第一次看見了在黑暗中陪伴自己、觸動自己的聲音的主人。
戴上眼罩後,參與者更能專注在對方的談吐與聲音。(取材自微博)
脫掉眼罩 想像恐被打破
「見真章」的瞬間,表情成爲最直觀的答案:有人眼中閃過驚喜,也有人因現實與想像的落差而愣住。參與者小沫坦言,對方溫潤嗓音與優雅談吐,曾讓她建構起理想形象,但實際見面後卻帶來「不知該如何形容」的感受。她說: 「人是視覺動物,我還是沒辦法完全不看臉。我要再想想自己更看重的是什麼。」
矇眼相親的設計者雖然試圖弱化外貌對相親的影響,但部分參與者最終仍不免被「看臉」的本能制約。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來參加這種相親局呢?小沫解釋:「正因爲我知道自己會被外表影響,甚至可能被它矇蔽,才更想試試暫時剝離它,感受那些日常相親裡可能被第一眼忽略的連接感和可能性。」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和小沫有一樣的反應,有的人在看到對方真面目時,眼神流露出驚喜與坦然。他們主動起身,爲黑暗中聊得投契的「聲音夥伴」遞上真誠微笑。
揭開眼罩後進行的是加速參與者關係升溫的「國王遊戲」,在輕鬆氛圍中,每個人都能觀察到對方在互動中的反應、體貼度甚至幽默感,從而進一步增進了解。
報導稱,類似「去視覺化」的社交實驗在北京並非孤例,它們雖然都強調遮蔽視覺,但形式各有千秋。前門夜鶯劇場的「阿芙洛狄忒的考驗」強調氛圍感和科技感,參與者需在昏暗燈光下戴上面具、耳機及手機設備,男女陣營分坐兩端,上半場必須嚴格保持沉默,透過指示完成展示與問答,並匿名接受評分。隨後,活動方以 「穩定婚姻演算法」進行兩兩配對,下半場則安排無聲協作任務,加深彼此瞭解。品牌主理人默默形容這種方式「曖昧但守禮」,既保留了參與者初次接觸的微妙氛圍,又避免了因過度越界帶來的不適感。
「阿芙洛狄忒的考驗」除了要求參與者帶面具,活動更運用手機,增加科技感。(取材自小紅書)
「阿芙洛狄忒的考驗」利用兩真一假的小卡片讓參與者破冰。(取材自小紅書)
「阿芙洛狄忒的考驗」的參加者需戴上面具,昏暗的燈光更增加氛圍感。(取材自小紅書)
演算法配對 出現反差感
爲了完善活動內容,默默也曾親身體驗。她發現,演算法配對的結果往往與預期不同,但正是這種差異,讓她反思自己究竟被哪些人格特質的細節所打動。她注意到,有些人在互動遊戲中展現了意想不到的魅力,也有人因爲透露特殊身分而引發新的興趣。默默說,「這種反差感正是活動魅力所在。上半場和下半場展示的是人的不同切面,一個人的立體感,往往就在某個意想不到的環節顯現。」
「瞎燈趣談」要矇眼,「阿芙洛狄忒的考驗」則要求參與者在暗處戴面具,這些環節都打破了人們平時「先看外表再交流」的習慣,讓參與者更專注在對方的內在。
「瞎燈趣談」矇眼相親活動。(取材自北京青年報)
參與者花菜說,她的注意力會自然聚焦在聲音質感和表達內容上:「聲音好聽很加分,但更關鍵的是能不能產生共鳴。我會聽對方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我是否一致,看看彼此是否投緣。」
在活動中,一個在金融業上班的男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分享的行業趣聞生動有趣,很會帶動氣氛。聊天中還透露出愛運動、積極理性的一面。這種主動暖場的能力在黑暗中格外突出,揭面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
報導指出,另一名參與者艾許也認爲,語言是思想和經驗的外在表現,深入傾聽才更能準確瞭解一個人。 「我專注於內容本身,它映射着一個人的過往、觀點和價值觀,這些纔是最本質的。」她也對現場的一名網路從業者產生好感:「他講起在家打理花草的細節,讓我覺得他很細心,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心動觸發點 變得更多元
「瞎燈趣談」主理人阿陳從事活動策畫多年,截至目前,他的團隊已經成功舉辦40多場矇眼相親,累計參與者超過800人。他在日常工作中逐漸摸索出這種形式的新奇價值:「日常社交高度依賴視覺,蒙上眼換一種方式感知世界和他人,本身就是一種獨特體驗。」不過,他更看重的是卸下心防後的效果:「黑暗讓人放下戒備,交流反而更專注、更深入。」
在黑暗中,人與人的交流反而更專注、更深入。(取材自小紅書)
默默則從設計邏輯上闡釋了「相親去標籤化」的初衷。她認爲,視覺退場未必阻斷「一見鍾情」,只是心動的觸發點變得更爲多元:「顏控之外,還有聲控、手控(指對聲音和手有迷戀的人),甚至背影殺手。」她解釋,團隊在活動中刻意設計了「身形、聲音、動態、想法、默契」五個展示環節,就是想挖掘每個人不同維度的閃光點。
這項活動爲參與者提供了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展示場景:一雙漂亮的手、一個優雅的動作,在聚光燈下會被清晰捕捉並投射到大屏幕上;聲音也是如此,在劇場環境中,當參與者獨自發聲時,音色特質被放大,就容易成爲吸引他人的焦點。「這些設計主要是想讓那些容易被視覺標籤淹沒的個體魅力,擁有被看見、被欣賞的機會」,默默說。
作爲一種新興的社交嘗試,遮蔽視覺的相親活動以「看不見對方」爲核心設定,更強調「交流優先」,避免因外貌先入爲主而影響判斷。單場活動通常聚集12至20人,參與者能在3小時內與6至8位異性完成深度對話,效率和溝通體驗更高。正如花菜在活動後分享的感受:「這種批量對話和傳統一對一相親不一樣,至少接觸異性的效率高得多。」
打破邏輯 看到內在特質
報導稱,在傳統相親中,年齡、收入、房子、學歷等硬性條件往往左右了對人的第一印象,而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內在特質常被放在後面。矇眼相親則試圖打破這個邏輯:透過「先不看人」的設定,把溝通與三觀契合感提前,讓參與者在最初互動中更專注於對方的表達與想法。等到摘下眼罩時,雖然外貌和職業等資訊依然會產生影響,但讓人不再忽略個人的內在特質。
透過各種問答,參與者能更深入掌握彼此的內在。(取材自小紅書)
阿陳透露辦活動的初衷,「我們並非反對『看臉』,而是探索『除了臉還能看什麼』」。在矇眼相親有限的黑暗時段內,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從視覺轉向聽覺,使個人特質獲得更充分的呈現空間,也讓交流暫時脫離「以貌取人」或「過度關注物質條件」的常規模式。從機制上看,這種形式爲參與者提供了展示自身其他特質的機會。
默默也觀察到,與傳統相親相比,新興的矇眼相親吸引到的人羣有所不同。傳統相親往往強調外貌與 「硬體條件」,許多人會先確認這些因素再展開交流;而矇眼相親吸引的則是另一類人:他們抗拒被數據化評判,更渴望剝離社會標籤的純粹相遇。
默默說,「某些硬體條件與內在價值觀的匹配度,本無必然關聯。」她認爲,人類認知存在天然限制:面對陌生人時,視覺系統會本能捕捉外形、穿着、氣質等表層訊息,但這些即時判斷反而成爲深入理解的屏障。而戴面具相親的妙處,在於透過選擇性遮擋,改變認識異性的切入點。
矇眼交友改變了認識異性的切入點。(取材自小紅書)
擺脫外貌 直視靈魂深處
「矇眼和戴面具本質上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默默總結道,「當視覺感知消失時,陌生人之間反而能生長出更從容的認知方式——先感知靈魂的輪廓,再辨認面容的細節。」
在小紅書上,有矇眼交友活動主辦方分享經驗,稱有參加者聊着聊着突然哽咽,說:「原來我找的不是對象,是能聽我說話的人」,也有人說「剛纔那半小時,比刷半年交友軟體都懂你」。在人與人日漸疏離的時代,這些Z世代的年輕人渴望的或許正是有人能無視外表條件,只看見自己的靈魂深處。(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矇眼交友變化出各種不同型式。(取材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