矇眼黑猩猩擲飛鏢選「股票投資組合」 一屋子專家績效全輸了

示意圖/ingimage

馬克.赫伯特(Mark Hulbert)主編的《赫伯特金融摘要》(Hulbert Financial Digest)被譽爲備受推崇的投資智慧,他檢視了具有信譽的金融媒體所宣稱的「最佳」投資時機。

在2003年,他根據這些金融媒體的建議,建立了一個假設的投資組合,然後再根據他們的提點,記下未來十二個月最佳的買賣時間點(也是假設性的模擬,不是真的買賣)。結果損失超過32%。

幸運的是,這些都只是假設性的操作。與此同時,包含了赫伯特所有股票的威爾希爾5000(Wilshire 5000)的全市場指數,則是上漲了13%。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

該機構檢視了二百三十七種金融媒體的市場時機建議,總計多達一萬五千項預測,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金融媒體可以預測到進出市場的時機。與共同基金(主動管理型)的研究結果一致,那就是『贏家』很少再贏,而『輸家』,卻經常一輸再輸。」

哈佛商學院的麥可.詹森(Michael Jensen)教授是最早比較1945年至1964年間,主動管理共同基金和市場股票平均表現之間,投資績效差異的學者之一。

他的結論是:在共同基金投資績效上面的證據顯示,這一百一十五家共同基金,不只因爲無法精確預測出證券的價格,因而其平均績效無法超越「按照市場走向買進並持有的策略」(buy-the-marketand-hold policy)的投資績效;而且也很少證據顯示,任何一家個別基金,可以大幅超越隨機挑選股票的投資表現。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計算基金的報酬率時,不計入基金管理費用的投資毛利(也就是隻計算基金交易的佣金費用,但是不計入簿記、研究及其他費用),我們還是得到相同的結論。

將近四十年後,柏頓.墨基爾在2003年修訂版的《漫步華爾街》書中,重申他早先的論點:「一隻矇眼的黑猩猩朝《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投擲飛鏢,所選出來的股票投資組合,也不輸一屋子專家所做的決定!」他這一番具有爭議性的論點,並非我們關心的重點。但是他的實證發現卻非常有說服力。

他宣稱:「在過去三十年裡,這樣的論點一直站得住腳,因爲有三分之二的專業投資組合經理人,其表現不如被動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作者:史畢羅斯.馬克裡達奇, 羅賓.霍格思, 阿尼爾.加巴 譯者:吳鄭重)

編輯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