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蘇:加力建設保障房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雪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會議要求穩住樓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中房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孟曉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必須加大保障性住房(以下簡稱“保障房”)建設力度才能夠穩住樓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穩樓市任務依然艱鉅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您有什麼建議?

孟曉蘇: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2024年1—11月份,從房地產投資、房屋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來看,同比下降都超過10%。同期,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8611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6.0%。新建商品房銷售額85125億元,下降19.2%,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0.0%。從這些數據來看,穩樓市的任務還很艱鉅。

9月份以來,中央出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前不久,政策又不斷加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穩住樓市股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有的一線城市出現回暖,個別項目銷售比較火爆。但是,從整體市場看,樓市的恢復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做到止跌回穩。這還要看各地是否能夠加大力度建設保障房。

2021年是樓市高點,全年新房銷售額18.2萬億元,新房銷售面積近18億平方米,土地出讓收入8.7萬億元,地方財政也比較寬裕。第二年銷售額就相差了近5萬億元,這幾年樓市持續下滑,很難再回到歷史高點。我的建議是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促進樓市止跌回穩。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提出“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孟曉蘇:面對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採取超常規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我與幾位經濟專家2022年就建議,對房地產業要採取“超常規”的政策措施。這輪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跌到如此之深,主要不是週期性的問題。應及時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補上商品房市場下滑形成的缺口。現在政策調整方面,需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強超常規的措施。特別是應該着力解決保障房供給不足的突出問題。

保障房供應要加大

中國經濟時報:作爲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您參與了1998年房改的政策設計,當初對商品房和保障房比例是怎麼規劃的?

孟曉蘇:1998年房改促進了住房商品化,同時兼顧保障房建設,借鑑了國際經驗。原來我國實行福利分房制度,由於沒有市場支撐,各個持有住房的單位連房屋維修基金都支付不起,人民羣衆居住條件無法改善,出現全面蝸居的情況。住房制度改革把住房商品化引入到住房建設與分配領域,從此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各項資源爭相進入商品房市場,才取得城鎮居民“居者有其屋”的成果。

房改方案同時提出,政府要承擔保障性住房建設職責,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要建設保障房,而且要通過商品房市場彌補保障房建設經費的不足。截至目前,我國建了大約3.8億套城鎮住房,加上城鎮居民的“小產權房”總共約有4.5億套住房。而保障房建設嚴重不足,在不少年景保障房投資只佔住房投資的3%—5%。自2008年起國家啓動“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間建了3600萬套保障房,主要是棚戶區改造,一度緩解了保障房供應不足的矛盾。但總體來說,保障房供應不足是明顯的。

中國經濟時報:在您看來,現在保障房需求還有多大?

孟曉蘇:我國目前城鎮戶籍人口是6.8億,而城鎮常住人口爲9.3億,兩者的差距有2.5億人。人口差異的主體爲新市民,主要就是進城就業的農民。再加上“農村留守兒童”4100多萬,達到2.9億多人,大約是1.1億個家庭。這些家庭多是普通勞動者家庭,屬於中等和中低收入羣體,應該享受保障房待遇。各地提出的“保障房已經應保盡保”,只是針對現有戶籍人口而言,沒有覆蓋到常住人口。按照我國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爲2.6人計算,保障房約有1億套的缺口。這還沒有計算上不斷產生的城鎮年輕人新家庭對保障房的需求。

如果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或許可以說保障房夠用了,但是如果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則能看到保障房供應明顯不足。

增強羣衆的獲得感

中國經濟時報:您對“十五五”房地產發展有什麼建議?

孟曉蘇:現在房地產市場在向着止跌回穩的方向發展,剛需還沒有完全啓動,主要原因就是保障房供應沒有跟上。“十五五”房地產發展重點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就是“市場+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也就是要堅持“住房雙軌制”,其中的關鍵就是保障房建設。

從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次會議、國務院14號文件、2023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從中央層面強調保障房建設就有六次之多,足以看出中央對保障房建設的重視。

我認爲,在商品房建設方面,主要是提高品質,在目前庫存比較大的情況下,要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對房地產交易行爲在政策上不要限制,交給市場讓其正常發展。在保障房建設方面要加大力度。可以把1億套保障房建設時間縮短到十年完成,每年要供應1000萬套。其中少部分可以通過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盤活存量商辦用房等方式進行歸集,更多保障房需要建設。每年要新建保障房約800萬套,才能補上目前的缺口。

中國經濟時報:建1億套保障房錢從哪裡來,怎麼算這筆賬?

孟曉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這實際上對保障房建設資金的籌集給予了政策支持。保障房可以通過出售回收資金,且可以做到投資較快循環。如果成本按5000元/平方米,每套100平方米計算,每年建1000萬套保障房需要投資5萬億元。這筆投資對於建築業、建材業、傢俱家電等180個產業的重新活躍與恢復就業,都會有很好的影響。

保障房售價只有商品房價格的1/3或一半,像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土地劃撥與不攤入城市基礎設施費用的保障房,土地成本與建安成本僅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是同等地段商品房價格的三分之一,工薪家庭承擔得起。如果每年考慮新建800萬套保障房,每年需要投資4萬億元,其中80%可以用銀行貸款,資本金只需要0.8萬億—1萬億元。可以用國債與地方專項債分擔。一般兩年左右就可以回籠資金,後續七八年就可實現良性循環,無需再追加太大的投資,還能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更爲重要的是,發力保障房建設,能夠精準造福廣大普通家庭,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