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微短劇:不能無底線“消費童年”
來源:光明日報
近期,以萌娃爲主角的微短劇悄然興起,並迅速成爲平臺爭相追逐的“爆款密碼”。除了萌娃題材,還有很多微短劇裡,小孩人物形象佔據的篇幅比重越來越大。參演的小演員們憑藉天真可愛的外貌以及極具反差感的角色設定,收穫了大批觀衆的喜愛,參演作品頻頻創下播放新高,屢屢躋身熱榜前列。
這一趨勢背後,實際上是微短劇的創作思路發生了改變。一方面,觀衆已經對以往男女主人公之間無休止的推拉撕扯,女主角與女配角之間千篇一律的鉤心鬥角等程式化的戲碼產生了審美疲勞。在這種情況下,萌娃角色逐漸從邊緣配角成長爲故事核心,從單一的“助攻工具人”轉變爲推動劇情發展的“團寵小福星”。這種轉變不僅豐富了內容維度,更通過童真視角爲都市情感劇注入了溫暖治癒的新鮮質感。另一方面,微短劇在題材融合上大膽創新,將萌娃元素與戰神、穿越、重生等熱門題材巧妙結合。這種混搭不僅拓展了故事的可能性,更通過高密度的劇情反轉,爲觀衆帶來更具衝擊力的爽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女性羣體正逐漸成爲這類萌娃題材微短劇的核心受衆。“懂事孩子+逆境成長”的敘事模式精準契合了她們的情感需求,讓她們既能在“雲養娃”的過程中獲得情感慰藉,又能從孩子的成長故事中汲取溫暖與力量。這種穩定的情緒回報與精神陪伴,進一步推動了萌娃題材的市場熱度。
隨着萌娃題材微短劇的持續走熱,這一新興領域爲兒童演員開闢了獨特的成長路徑。相較於製作週期長、門檻高的傳統影視劇,“短平快”的微短劇模式顯著降低了兒童參與表演的門檻,也悄然改變兒童演藝生態。有的家長將微短劇視爲孩子進軍演藝圈的“黃金跳板”,他們身兼經紀人、表演指導等多重角色,積極爲孩子爭取曝光機會。還有的家長原本並無職業規劃,但被劇組招募小演員時“藝術研學”等宣傳話術吸引,也將參演視爲孩子接觸影視製作、提升綜合素質的體驗機會。過去,我們曾經對“網紅兒童景觀”問題進行反思,提醒社會警惕兒童視聽內容中出現成人化、工具化、娛樂化等不良傾向。而今,被推向聚光燈下的微短劇小演員,似乎正在重演這一路徑——於他們而言,參演微短劇是一場關於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冒險”;而對業界來說,也面臨行業規範與兒童保護方面的新課題。
微短劇拍攝節奏快,不確定因素多,所以許多小演員在工作中承受着不亞於成年人的辛苦與壓力。長時間處於此類環境中,難免對他們的心理與精神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微短劇爲爭奪觀衆注意力,往往依賴高強度的情緒爆發和戲劇性反轉,這種表演模式對小演員提出了特殊挑戰。在反覆演繹激烈情節的過程中,兒童演員看似逐漸掌握了“精準表演”的技巧,比如按要求即時哭泣或憤怒,實際卻可能只是機械模仿,而非真正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情感邏輯。這種高度情緒化的表演容易透支他們的精神能量。還應警惕的是,一些微短劇爲了迎合成人受衆的審美趣味,追求所謂的“爽感”體驗,在內容創作中借用“萌娃”題材的外殼包裝“打臉虐渣”、逆襲復仇等成人化敘事。這樣的設定迫使小演員們在鏡頭前被塑造成“小大人”,言談舉止都刻意地貼合成年人視角。長期沉浸於成人化的戲劇衝突中,可能導致正處於自我認知形成關鍵期的孩子無意識地將劇中誇張的語氣和行爲帶入現實生活,逐漸模糊表演與真實的界限。而在過早的社會化衝擊與“成人化”表演要求的雙重影響下,小演員原本應當自然流露的天真和童趣,悄然被一種刻意迎合的圓滑世故所取代。更嚴峻的是,部分微短劇包含的情感衝突、暴力暗示等內容,更是超出了兒童的理解或承受範疇,並不適合他們參與演出,可能對兒童的情感發展和身份認同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其中明確指出:“邀請未成年人蔘與節目製作,其服飾、表演應當符合未成年人年齡特徵和時代特點,不得誘導未成年人談論名利、情愛等話題。”這種規定同樣也應引發微短劇領域的深度反思與切實整改,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必須堅守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底線原則。
當然,這並不是對萌娃題材微短劇的全盤否定。在內容維度上,萌娃微短劇確實完成了一種創新:高質量的微短劇憑藉其治癒力與共情力,有效滿足部分中老年觀衆對“童真+溫情”所寄託的情緒價值。我們同樣不否認小演員在鏡頭前所展露的藝術表現力,表演也是他們綻放天性、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攝像機的紅燈亮起時,誰能爲他們按下那盞保障權益的綠燈?
我們需要的是清晰的參與邊界,而不是無底線地消費童年。一方面,應從製作端着手,建立起針對未成年演員的拍攝強度規範,明確每日拍攝時長和連續工作時間,切實保障其基本休息權利。對於涉及特殊環境拍攝的場景,應提前準備必要的防護設備與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平臺也應對涉及兒童出演的微短劇從內容設定、情節安排等方面嚴格把關,防止過度成人化、娛樂化的創作傾向。此外,家長要擔起作爲監護人的責任,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狀況,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介入、果斷叫停。
歸根結底,萌娃微短劇作爲微短劇賽道上的一顆新星固然閃耀,卻掩蓋不住其背後的灰色地帶。童年的世界,理應是自由、純粹、充滿想象力的空間,而非被“熱度”“話題”“薪資”等標準裹挾,成爲鏡頭下的表演工具。守護孩子童真的底色,不僅需要行業自律,更需要社會共識和制度託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追逐“爆款”的浪潮中不失底線,不用孩子的童年爲流量買單,讓此類創作真正成爲兼具溫情與溫度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