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企業貝泰妮出手 美容儀巨頭初普能否逆襲?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國產美妝企業貝泰妮近日向中國商報記者證實,該公司正在爲以色列射頻美容儀品牌初普(Tripollar)組建專業運營團隊,由公司副總經理張梅掛帥。

2024年7月8日,國家藥監局宣佈,對射頻美容儀施行的三類醫療器械管理的規定,延期到2026年4月實施。如今,緩衝期距今僅剩8個月,初普尚未公開第三類醫療器械備案進展。8個月,不僅是懸在初普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意味着貝泰妮進入了“拿證”倒計時。

需要注意的是,初普曾因燙傷風險而召回18萬臺產品。貝泰妮接手的是“燙手山芋”嗎?

貝泰妮“抄底”接手初普

目前,初普天貓旗艦店的運營主體已悄然變更爲貝泰妮全資子公司旗下的妮貝科技。這一變化也標誌着以功效護膚品爲主要業務的美妝企業貝泰妮正式接手這個陷入困境的以色列美容儀品牌。

初普曾被稱爲“貴婦美容儀”,其於2020年在中國市場創下近10億元GMV(商品交易總額),曾連續三年位居天貓“雙11”面部美容儀銷量前三。然而,2022年,因溫控缺陷可能導致皮膚燙傷,初普代理商召回了18餘萬臺Stop Eye型號產品。

2022年3月,國家藥監局將射頻美容儀納入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2024年7月,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明確射頻治療儀類產品有關要求的公告》明確:“自2026年4月1日起,射頻治療儀、射頻皮膚治療儀類產品,未依法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緩衝期僅剩8個月,初普尚未公開第三類醫療器械備案進展。若無法在截止日前獲證,產品將面臨禁售。

“醫療器械註冊流程通常需要12—18個月。”有美容儀代理商告訴記者,“即使現在立即提交完整材料,時間也非常緊張,更不用說初普此前可能存在技術整改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在決定接手初普前,貝泰妮在美容器械領域的佈局已展開。2023年,貝泰妮對威脈醫療實施戰略投資,後追加投資至持股9.49%。威脈醫療專注於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線,包括射頻消融系統、醫療美容類射頻治療儀等。2024年4月,貝泰妮旗下公司與開雲醫療合資成立武漢科萊伊美靚泓生物科技,經營範圍明確包含醫療美容服務及三類醫療器械銷售。與此同時,貝泰妮加速自主研發,2024年7月獲得“一種家用射頻美容儀的射頻控制系統”發明專利。

貝泰妮接手初普,被業內視爲一次高風險高回報的“抄底”。有資本市場人士分析,此舉可快速補足貝泰妮在高端家用美容儀領域的技術短板。也有投資人認爲,貝泰妮看好的是初普的技術,接手該品牌有利於縮短自研產品的研發時間,降低市場教育成本。

雙贏博弈還是一場豪賭

資料顯示,貝泰妮副總經理張梅並非初次接觸美容儀領域,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底,她曾擔任貝泰妮美容儀器項目總經理。招聘網站也顯示,貝泰妮正在緊急招募初普品牌的電商設計師、直播運營主管和媒介投放專員。

需要注意的是,初普的歷史遺留問題仍是隱患。除資質風險外,初普過去的產品安全問題和虛假宣傳爭議也令品牌信用大打折扣。2020年,初普曾因宣稱產品“相當於打了一次熱瑪吉”等虛假宣傳而被罰30萬元。

另外,貝泰妮自身也面臨嚴峻挑戰。2021年上市初期,貝泰妮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元。而截至2025年8月11日上午10點,其股價爲45.3元/股,總市值蒸發近千億元。

貝泰妮的業績表現也不容樂觀。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貝泰妮營收增速從52.57%降至3.87%;歸母淨利潤2023年同比下滑28.02%,2024年再跌33.53%。2025年第一季度,貝泰妮歸母淨利潤同比驟降83.97%。

資本市場也亮起“警示燈”。今年7月底,貝泰妮第二大股東紅杉聚業開啓第五輪股份減持,持股比例從最初的21.58%降至9.66%;第三大股東臻麗諮詢從2022年7月到2025年2月也累計減持了1573萬股。

有投資人表示,隨着“拿證”進入倒計時,貝泰妮能否在8個月內完成對初普的“資質救贖”,將決定這場“豪賭”的成敗。若成功,貝泰妮有望形成“儀器+凝膠+術後修護”的業內協同場景,覆蓋從居家到醫美機構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