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公司業績分化 敏感肌技術研發成競爭焦點丨美妝財報觀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翁榕濤 實習生賴桂筠、吳梓軒

國貨美妝正步入發展深水區。

近日,包括上海家化(600315.SH)、丸美生物(603983.SH)、上美股份(02145.HK)等國貨美妝上市公司紛紛披露2025年半年報或者盈利預告,從財報數據來看,行業業績呈現明顯分化,反映市場競爭已從早期的渠道擴張,轉向研發創新與精準化佈局的科技較量。

從競爭格局來看,儘管全球市場上流行的功能性護膚品品牌基本被歐萊雅、資生堂、雅詩蘭黛等歐洲、日本和美國領先的化妝品企業所擁有,但中國的功能性護膚品受消費者意識覺醒、購買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影響,正通過精準定位與研發投入,逐步改變市場格局。

上半年國貨美妝上市公司業績分化

2025年上半年,國貨美妝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亮眼。從發展策略來看,各企業思路較爲相似,主要集中在推動核心品牌建設、發力電商渠道營銷以及持續孵化新產品線,共同拉動收入與利潤雙增長。

具體來看,上海家化上半年實現營收34.8億元,同比增長4.7%;歸母淨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11.7%。公司持續推進核心品牌戰略與線上渠道建設,旗下六神、玉澤等品牌通過產品線拓展實現顯著增長。

丸美生物同期實現營收17.69億元,同比增長30.83%;歸母淨利潤1.86億元,同比增長5.21%。報告期內,丸美深化大單品策略,構建大單品矩陣;丸美與PL戀火雙品牌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

上美股份也在八月初發布盈利預告,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收40.9億元至41.1億元,同比增長16.8%~17.3%;淨利潤預計達5.4億元至5.6億元,同比增長30.9%~35.8%。公司表示,業績大幅提升主要得益於主力品牌韓束通過低價策略搶佔市場,持續加大電商投入與營銷力度,同時新品牌增長迅速,成爲業績新引擎。

部分企業仍處於戰略調整期。如貝泰妮(300957.SZ)尚未發佈半年報,而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49億元,同比下降13.51%;歸母淨利潤2834萬元,同比下降83.97%。主品牌薇諾娜營收同比下滑5%,營收有所承壓但在敏感肌賽道仍保持穩健的領先地位。

從行業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功能性護膚品市場規模約487.43億元,其中,貝泰妮以57.07億元的營收佔據11.71%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華熙生物(688363.SH)、敷爾佳(301371.SZ)、上海家化和鉅子生物(02367.HK)分別佔比5.27%、4.14%、2.44%與2.15%。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國貨品牌能否憑藉研發創新和精準定位持續突破,值得持續關注。

敏感肌市場成爲行業熱門賽道

近年來,敏感肌人羣規模持續擴大。青眼情報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敏感肌消費人羣將接近億級,市場規模約450億元,近3年複合增長率21.7%。另有業內人士預估,敏感肌相關市場空間超過2000億元,發展前景廣闊。

敏感性皮膚並非疾病,而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高反應狀態,常表現爲在受到化學、紫外線、環境污染等因素刺激後出現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不適。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敏感狀態可以得到改善,反之則可能加劇敏感症狀。

有醫美行業專家告訴記者,以往不少修護產品僅聚焦於表皮修護,而忽視了更深層的皮膚屏障關鍵即基底膜。目前已有企業瞄準該痛點展開佈局。例如,鉅子生物、上海家化等。

消費者對於敏感肌的護膚需求也在持續提升。薇諾娜母公司貝泰妮集團董事長郭振宇此前表示,敏感肌人羣不再滿足於基礎修護,還希望實現“修護+美白/抗老/防曬”等多重功效的協同。

與此同時,針對不同敏感類型和膚質的“分膚護理”理念逐漸被品牌重視。另一新興品牌溪木源提出,應告別“一刀切”的護膚方案,轉向更精準的個體化解決方案。儘管該方向被業內討論多年,但其實際市場效果與推廣可行性,仍需經歷市場真正驗證。

當前,敏感肌美白仍是行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瓶頸之一。傳統美白成分往往因刺激性較強或功能單一,難以適用於屏障脆弱、易受刺激的敏感肌羣體,導致該人羣在追求提亮膚色時常面臨有效與溫和不可兼得的困境。

目前已有品牌提出相應技術方案。面對同質化競爭,溪木源將研發重點放在敏感肌美白領域。據溪木源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推出的氧白因成分,可靶向抑制酪氨酸酶並輔助修護屏障,然而該類成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

顯然,敏感肌市場的戰爭已從最初的跑馬圈地,進入了深水區的科技較量。“舒敏”只是入場券,能夠在此基礎上解決“美白”、“抗衰”等進階需求,並經得起科學驗證的品牌,才能真正滿足敏感肌用戶的全生命週期需求,進入這條千億市場規模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