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中方不想打中美戰爭,就學歷史上宋朝,跟美國籤澶淵之盟
前言
2023年3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哈佛大學知名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拋出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他建議中美之間可效仿宋遼時期的“澶淵之盟”,通過達成某種妥協性的和平協議,以避免全面衝突。
他指出,這種歷史經驗或可爲當今中美關係提供參考,幫助雙方在緊張局勢中找到合作的平衡點,從而避免全球性戰爭。
這一類比是否合理?現代中國是否應當像宋朝那樣選擇退讓?
這是爲和平提出的建設性方案,還是對中國國家尊嚴的誤讀?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宋朝與遼國之間簽訂的一項關鍵性和平條約。
回到11世紀初,宋遼之間的對峙早已超越單純的軍事衝突,演變爲兩種文明體系與政治制度之間的較量。
自宋朝建國以來,便長期面臨來自北方遊牧政權遼國的威脅。
雖然宋朝重視文教與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與商業的繁榮,但其軍事力量相對薄弱,難以有效抵禦遼國騎兵的侵擾。
在此背景下,1005年,宋朝經歷多次北伐失利後,最終決定以防禦爲主,應對遼國的軍事壓力。
宋軍憑藉嚴密的防禦部署與精準的戰術反擊,成功擊退遼軍,並在澶州一役中,使用牀子弩射殺遼軍主帥蕭撻凜,極大削弱了敵軍士氣。
在這一轉折點上,遼國開始尋求與宋朝和解。
“澶淵之盟”最終於公元1005年簽署,宋朝承諾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作爲交換,遼國承諾維持邊境和平,並開放邊境貿易。
對宋朝而言,這一協議雖需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卻也換取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緩解了百姓因戰爭帶來的苦難。
在隨後的百年間,邊境局勢趨於平穩,雙方經濟與文化交流也有所增強。
絲綢、茶葉、瓷器等宋朝商品進入遼國市場,而遼國的馬匹和皮毛也流入中原。
不過,澶淵之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顯著。
鉅額歲幣支出加重了宋朝財政負擔,民衆稅負持續上升。
長期和平使宋朝放鬆了軍事建設,導致在面對後來的金國入侵時,防禦體系脆弱不堪。
1127年,金軍攻陷汴京,北宋政權宣告終結。
澶淵之盟所換取的短期安寧,最終以國家衰敗爲代價,成爲後世歷史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
中美如何避免戰爭?
格雷厄姆·艾利森作爲國際關係領域的權威學者,因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而廣受關注。
該理論認爲,在新興大國崛起過程中,極易與現有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甚至引發戰爭。
他的這一理論,特別是對中美關係的分析,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討論。
在其2017年出版的著作《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他深入探討了中美之間潛在的衝突風險,並系統闡述了“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
在2023年博鰲亞洲論壇上,艾利森進一步提出了一項看似溫和的建議——參考中國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模式。
他認爲,宋遼之間的妥協機制,或可爲中美提供某種啓示,幫助兩國避免直接對抗。
他指出,儘管中美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多方面競爭激烈,但鑑於雙方都擁有強大的核威懾能力,一旦爆發戰爭,後果將極其嚴重。
因此,他主張中美應通過達成類似澶淵之盟的協議,以有限的利益交換換取相對和平。
這一觀點獲得部分國際學者與觀察家的支持。
他們認爲,在覈威懾時代,合作應優先於對抗,尤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貿易、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上,中美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然而,這一提議也遭到不少中國學者的質疑。
他們指出,艾利森的建議忽視了中國當前的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
與宋朝不同,今日的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中國的外交政策始終以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爲基礎,強調國家主權與尊嚴,拒絕任何不平等條件下的妥協。
特別是在近代史上,中國曾多次遭受列強欺凌,對於“城下之盟”的記憶深刻,任何單方面的讓步都會被視爲對國家尊嚴的挑戰。
澶淵之盟的歷史啓示
從澶淵之盟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其一,短期和平可能隱藏長期安全風險;其二,單方面妥協往往無法維持持久和平。
對於當代中國而言,照搬這種歷史模式並不可取。
如今的中美關係遠比宋遼時期複雜,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
現代中國已不再是依賴外交讓步來換取和平的國家。
根據202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數據,中國GDP總量達到18.3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比重的18%。
在軍事層面,中國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庫,常規軍力正在加速現代化。
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在5G通信、人工智能及量子計算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重要席位。
這些成就增強了中國的外交主動權,使其在與大國交往中能夠保持更爲堅定和獨立的姿態。
歷史也反覆證明,任何單方面的退讓,最終都可能導致更大的屈辱。
清朝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屈辱經歷仍令人記憶猶新。
面對列強侵略,清政府曾試圖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來換取短暫和平,結果反而加速了國家的衰敗。
民國時期,政府也曾希望通過外交妥協避免戰爭,但最終仍無法阻止日本全面侵華。
這些歷史經驗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的外交戰略。
如今的中國正穩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並明確表示,無論面對何種壓力,都絕不接受屈辱性的“城下之盟”。
儘管中美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在多個領域仍存在合作空間。
中國學者與外交官普遍認爲,中美應通過多邊平臺加強對話與協調,而非採取單方面妥協的方式解決問題。
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額同比增長5%,雙邊經濟聯繫依然緊密。
這表明,即便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美之間仍存在廣泛的合作潛力。
結語
中美關係的未來充滿變數,艾利森提出的澶淵之盟類比引發了廣泛討論,但未必是解決兩國矛盾的最佳路徑。
歷史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訓,但也無法簡單複製。
今天的中國,依靠強大的綜合國力和不斷提升的國際影響力,無需再以退讓換取和平。
相反,中國更傾向於通過平等、理性的對話與合作,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其應有的地位與尊嚴。
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格局。
如何在對抗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是兩國共同面對的核心課題。
唯有通過深入理解與富有智慧的外交策略,才能真正避免衝突,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