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信號門”或成美犯下戰爭罪證據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道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4月8日刊發文章,題爲《“信號門”羣聊可能是美國戰爭罪的證據》,作者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政治學與法學教授查莉·卡彭特。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國防部代理督察長3日宣佈,將對防長皮特·赫格塞思通過商業通訊軟件“信號”而非安全的政府渠道討論空襲胡塞武裝作戰計劃一事展開調查。此次調查應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兩黨聯合要求發起,表明兩黨議員及特朗普政府嚴肅對待該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然而,更加值得關注卻被忽略的一點是,“信號”羣聊暴露了作戰計劃本身:爲擊斃一名軍事指揮官民用公寓樓遭到空襲,據稱53名平民因此喪生。而這場衝突對美國的軍事和政治意義其實並不大。

空襲行動本身、其決策依據以及政府高官在平民死亡時的歡呼慶賀嚴重損害了美國的道德形象。國際特赦組織認爲,“信號”羣聊記錄還表明,此次襲擊及其決策依據可能已違反武裝衝突相關法律。

姑且不論使用“信號”討論空襲計劃是否合適,曝光的羣聊記錄暴露出美國政治領導層對於武力打擊胡塞武裝必要性的遲疑。美國副總統萬斯甚至暗示,他認爲該戰略有悖美國國家安全目標。

萬斯的觀點或許是對的。專欄作家本傑明·弗裡德曼與羅絲·凱拉尼克在上週一份簡報中寫道,空襲沒有必要且無效,因爲胡塞武裝“對全球經濟而言只是個小麻煩”,而且該組織用於襲擊商船的武器“難以從空中定位和摧毀,卻易於補充”。安全問題專家莎拉·菲利普斯進一步指出,空襲對也門平民的傷害程度超過對胡塞武裝領導人、戰鬥人員及資產的打擊。

需注意的是,“信號”聊天記錄顯示,美軍無人機鎖定的是一名胡塞武裝指揮官,且目標並非獨自身處車中或軍事設施內,他“在走進其女友所在大樓”時遭襲。據胡塞武裝領導層稱,該建築內居住着大量平民,襲擊造成包括5名兒童在內的53人喪生。即便這一數字可能被有意誇大,但在任何衝突中都不應爲擊斃一名指揮官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更不用說這場衝突對美國幾乎沒有什麼戰略利益。

目前仍不明確美軍在3月中旬實施空襲時是否(以及如何)採取了《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57條規定的預防措施。但可以確定的是,“信號”羣聊中所有對話均未體現出對話者對減輕平民傷害的考量。

當得知炸彈擊中目標指揮官女友所在建築,且“大樓已坍塌”時,萬斯回覆“幹得漂亮”,中情局局長則表示是“良好開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華爾茲更是用拳頭、美國國旗與火焰表情符號慶祝這場殺戮。他們對那些正被活活燒死、被爆炸裝置炸死以及在廢墟中窒息身亡的平民沒有絲毫尊重或關切。

即便美國官員曾權衡過平民生命與軍事收益(權衡的比例原則也僅適用於合法軍事目標),但遇襲居民樓是民用設施,不屬於合法軍事目標範疇。需明確,民用設施只有在被武裝分子用作攻擊集結點時,方可被視爲合法打擊目標。但軍事指揮官日常出入民用建築顯然不屬此類情況。

儘管比例原則可能存在模糊性與解釋空間,但國際條約對攻擊民用設施的規定極爲明確:《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52條指出“攻擊應嚴格限於軍事目標”,且“民用設施不應成爲攻擊目標”。

換言之,根據國際法,美國軍方及文職領導層如今負有向公衆解釋此次空襲不構成戰爭罪的舉證責任。(編譯/熊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