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火拚離不開MIT? 紐時揭陸「1指引」:難逃對臺灣晶片依賴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臺灣及晶片產業加徵關稅,而北京則釋出訊號,表示不會讓這場貿易戰阻止其獲取所需科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臺灣及晶片產業加徵關稅,而中國大陸則釋出訊號,表示不會讓這場貿易戰阻止其獲取所需科技。儘管美國與北京在關稅上持續升級、經濟脫鉤加劇,兩國仍面臨一項無法迴避的共同挑戰:它們都依賴臺灣的半導體。如何因應這項依賴,可能成爲這場貿易戰中,兩國所面臨最棘手的政策難題之一。

《紐約時報》報導,中美兩國皆將臺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視爲國安風險,並紛紛試圖擴充自家晶片製造能力,以降低對外依賴。

但隨着兩國逐漸意識到,要複製臺灣耗費數十年所打造出的這一關鍵產業有多困難,美中在處理對臺依賴、以及應對臺積電主導地位的方式,也開始出現分歧。

在美國,川普政府已對晶片進口啓動國安調查,這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面臨關稅。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週二表示,政府已通知公司,今後若要向陸出售任何人工智慧晶片,必須先取得出口許可證。川普總統長期以來也對臺灣有所批評,指責臺灣搶走了美國企業的生意。

不過,中方則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上週,中國大陸一家國營背景的貿易協會發布通知,針對來自美國的晶片進口提供新指引,將豁免其中大量先進晶片的關稅。專家指出,這是因爲北京深知自己對這些晶片的依賴,不希望讓對美貿易戰妨礙自身科技發展。

實際結果是:許多由美國公司(如 Nvidia、Apple、Qualcomm 和 AMD)設計、但在臺灣製造的先進晶片,將不會被北京課徵關稅。這些晶片最終可能還是由美國企業轉售給中國大陸企業,但在關稅認定上,北京將不把這些晶片視爲「美國製造」。

這與傳統的貿易政策大不相同。美國與多數國家通常會根據晶片完成「封裝」的地點,來認定其產地;而北京現在則改採晶片上電路被蝕刻(製程)之地,作爲晶片產地的依據。

川普總統與前任總統拜登(Joseph R. Biden Jr.)一樣,試圖說服臺積電(TSMC)及其他海外晶片製造商,在美國境內增加晶片生產。拜登以聯邦補助吸引企業投資,而川普則以加徵關稅的威脅,試圖逼迫企業做出重大投資。

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技術分析資深顧問古德里奇(Jimmy Goodrich)表示,北京的策略削弱了華府歷屆政府試圖振興美國晶片製造業的努力,他認爲:「這是北京的一步巧招,不但大幅減輕自身的關稅負擔,還同時讓晶片企業對在美國生產感到卻步。」

市調機構Omdia的半導體研究總監何輝則指出,北京這種作法也可能有利於本國晶片製造商,例如中芯國際(SMIC)。

先進半導體的生產依賴高度複雜的國際供應鏈。許多美國電子公司會自行設計用於裝置的晶片,再委由晶圓代工廠如臺積電製造。臺積電所需的矽晶圓來自日本,所用化學品來自北京,製造晶片所需的專用機臺則購自荷蘭。部分晶片製成後還會送往馬來西亞或中國大陸進行測試,最後再被裝入如 iPhone 或人工智慧伺服器等產品中,出貨至墨西哥或中國大陸等地。

晶片材料顧問公司Techcet執行長尚羅伊(Lita Shon-Roy)指出,有些化學品是在一個國家精煉,在另一國混合,最後又在第三國投入晶片生產。

臺灣產業經濟研究中心(Taiwan Industry Economics Services)研究員劉佩真則表示,正因爲這些流程的複雜性,對整個半導體產業加徵關稅在執行上極具挑戰性。「晶片製造涉及多次加工與再加工、組裝與再組裝,還有層層運輸。」

目前全球大多數的先進半導體皆由臺灣生產,尤其是臺積電(TSMC)等晶片大廠,過去四十年來已投入數十億美元打造完整的工廠與供應鏈網絡。

川普過去曾批評臺灣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了「不公平的主導地位」。但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如今決定對臺灣制晶片免徵關稅,正反映出其科技產業對臺灣的高度依賴。

臺積電對媒體的置評請求則未作迴應。要完成一顆晶片,往往需要多國企業參與。而在川普試圖重新制定貿易規則的情況下,每一道跨境運輸都可能觸發關稅,進而推高成本。尚羅伊指出,美中這場貿易角力正使晶片與搭載晶片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變得越來越昂貴。

尚羅伊說:「如果全球兩大經濟體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只會互相拖累,現在大家都屏住呼吸,觀望局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