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脫鉤 鄧振中:臺美將積極在半導體、AI與資安等領域深化合作

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攜手史丹佛大學臺灣科學及科技中心與國際智庫舉辦2025年首場美臺研討會,聚焦AI法規與全球供應鏈戰略合作。圖/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提供

隨着地緣政治、科技競爭情勢日益升溫,臺美之間的科技與產業鏈合作正邁向更具戰略性的階段。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暨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指出,在美中科技脫鉤趨勢下,臺灣將更積極與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與資安等關鍵技術領域深化合作。

他強調,自川普政府實施全球科技關稅以來,全球AI與晶片供應鏈出現重組,而最新一代的高階半導體晶片依然高度依賴臺灣供應。雙邊應共同建立可信任的技術鏈與數據治理架構,以強化經濟安全與產業韌性,並特別強調車用的AI晶片市場將是臺灣未來的重大機會。

由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攜手史丹佛大學臺灣科學及科技中心與國際智庫舉辦2025年首場美臺研討會,聚焦AI法規與全球供應鏈戰略合作。第二場次以「美臺供應鏈的演化趨勢:探討全球科技新局勢與佈局」爲主題,聚焦在AI技術驅動下的供應鏈重構,並剖析臺灣與美國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場次彙集來自政策、產業與法律領域的專家,以美臺雙邊視角,共同思索如何在全球供應鏈重塑過程中,深化雙邊協作、強化產業韌性,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與合作路徑,爲下一階段的科技治理奠定基礎。

前英特爾技術顧問、臺積電研發六騎士之一的楊光磊表示,臺灣已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力量,具備完整製造實力與技術深度。如何讓半導體產業再次邁向榮耀關鍵期,關鍵就在於臺美如何深化合作、互補優勢。

企業實務方面,來自矽谷自駕車公司Zoox的供應鏈、品質與可靠性副總裁Bruce Baumgartner分享其對於AI技術供應鏈的實戰經驗。他指出,從晶片製造、雲端運算到資料處理,AI生態系的每一個環節都高度仰賴全球化協作,以Zoox爲例,其所需的高階運算晶片與感測元件,絕大多數仰賴臺灣半導體供應鏈。這也凸顯出美臺在智慧移動與AI應用領域的高度互補性。

來自法律實務界的Jo Levy,現爲 Norton Law Firm合夥人,曾擔任英特爾(Intel)亞太暨日本區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則表示真正具影響力的創新,來自跨國合作與全球人才的交流。無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動,企業都應堅持開放合作與持續創新,積極連結國際夥伴,推動技術與產業發展。同時,面對數據跨境、智財保護與ESG規範日益嚴格,企業法務的戰略角色也愈發關鍵,必須在多元法規體系中做出靈活且合規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