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GDP日趨接近

圖╱美聯社

中美GDP競賽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十年之間,經濟雖逐漸好轉,但離美、歐仍遠,甚至經濟規模也小於日本,1990年美、日GDP是大陸的15倍、8倍,也正因爲如此,那些預言21世紀的書裡,看到的都是美、日、歐三強鼎立,談及中國的篇幅少得可憐。

陸投資、消費活水不絕

然而,隨着中國於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WTO),這個局面快速改變,在各國廠商絡繹於途登陸下,大陸成了世界工廠,加以適逢烏拉圭回合創造的低關稅環境,大陸外貿如虎添翼,投資、消費的活水源源不絕,因而帶動GDP的擴張。2010年大陸GDP超越日本,2017年追上歐元區,跌碎一堆預言家的眼鏡。

不只追上日、歐,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IMF)更預測五年後大陸GDP將與美國非常接近,有多接近?估計美國到2023年的GDP只是中國的1.1倍。這自然讓美國危機感加劇,也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對大陸的貿易戰,對大陸輸美產品加徵關稅,這對如日中天的大陸經濟自然帶來衝擊。

原來IMF預測2023年兩國GDP已在伯仲之間(1.1倍),在這場貿易戰之後,2023年的實現值是1.5倍,2024年擴至1.6倍,美國已拉開與大陸的距離。今年以來,川普擴大貿易戰範圍,美中對抗日趨猛烈,惟依IMF前幾天公佈的最新預測,仍看好中國,估計2030年這個數字會縮小至1.4倍。

川普、拜登的思維與柯林頓明顯不同,美國於二戰後執世界經濟之牛耳,1970年代當德、法對美貿易享有順差,即以史密鬆寧協議牽制,1980年代日本堀起,又以廣場協議壓制,1990年代新興國家嶄露頭角,更以特別301年年伺候,臺灣首當其衝,年年上榜。那時美國沒太關注中國,還協助他們加入世貿組織(WTO)以讓美中貿易正常化。

1990年代,柯林頓政府爲支持中國加入WTO,貿易代表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還引述離騷:「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以這段古文的意涵強調只有把中國納入多邊貿易體系纔是正途,白茜芙最後說服了國會,中國入會案終於在2001年底杜哈部長會議獲得通過。

關稅未必是最美字眼

入會後由於大陸經濟超乎預期,實現值都遠遠超過預測值,美國與中國GDP的比值十年(2001~2010)間就由7.8倍縮小至2.5倍,眼見此景,川普、拜登早已把屈原的「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拋到九霄雲外,使盡全力,提高關稅來圍堵中國。

這些年雖遭美國圍堵,但大陸在面板、半導體、太陽能、電動車等領域所向披靡,甚至在軟體資通訊等領域也後來居上,因此GDP仍步步逼近美國。依IMF統計,2024年美國GDP的全球佔比26.4%,中國17.0%,五年後美國降至24.6%,中國升至17.6%,從近期美中忽戰忽和,不分軒輊看來,這場GDP的競賽,最後鹿死誰手,尚難論定。

小檔案■IMF於2018年4月預測2023年美國的GDP是24.5兆美元,同年中國是21.6兆美元,世界GDP是114.3兆美元,美國是中國的1.1倍,美國的全球佔比是21.5%,中國世界佔比18.9%,雙方經濟規模極爲接近。

小檔案■美國自2018年7月起針對大陸電子、通訊等5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9月加碼2,000億美元加徵10%的關稅,自2022年起聯手荷、日、韓等多國圍堵大陸半導體生產所需設備、材料,例如限制艾司摩爾(ASML)光刻機對陸出口及售後維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