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峙加劇!馬國貿易部長:企業求生須備「兩個廚房」

馬來西亞貿易部長:得建兩個「廚房」來同時滿足中美市場。(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引述香港《南華早報》10月5日報導,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長扎夫爾日前表示,隨着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分歧日益凸顯,企業想要生存,就必須建造兩個「廚房」,以滿足美國和中國不同的需求。

「我們的工廠、我們的企業必須開始爲『兩個廚房」做準備。」扎夫爾對《南華早報》旗下《本週亞洲》(This Week in Asia)說。報導稱,扎夫爾所指的是,企業現在必須同時迎合美中日益分化的需求與規則。

自今年4月川普宣佈所謂「解放日關稅」以來,其連鎖反應波及整個東南亞,19%到49%不等的關稅稅率正侵蝕着該地區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預期。對許多製造商而言,眼下最緊迫的問題關乎生存:在哪裡建廠、生產什麼產品,以及最關鍵的一條——賣給誰。

儘管川普辯稱,加徵關稅是爲了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但分析人士一致認爲,美國的真正目標是被其視爲戰略競爭對手的中國。而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和越南等轉運中心正處於這場全球經濟調整的夾縫之中。

報導指出,幾十年來,東南亞地區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其作爲全球製造業基地的角色——爲美國和中國兩大市場服務。

扎夫爾警告稱,如今,東南亞出口商面臨着艱難選擇,不僅是商業上的,更關乎地緣政治。他提到,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不希望自己的關鍵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供應鏈,與中國的供應鏈糾纏在一起。

在扎夫爾看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不會阻止其他國家與對方的貿易往來,但兩國都不希望自己的關鍵技術受到威脅。

因此,扎夫爾預計,「兩個廚房」將不再是理論,而是「必然會發生的現實」。他表示,美中雙方都堅持要讓自己的戰略產業和彼此分隔開,這意味着必須拆解原本密不可分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本月晚些時候,川普將出席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協峰會。報導提及,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已於9月訪問馬來西亞,並在吉隆坡傳達了一個直白的消息,即美國不會在「奪回關鍵產業控制權」的目標上讓步,這其中就包括對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經濟貢獻巨大的半導體產業。

在川普到訪之際,東南亞各國一方面尋求拓展更多元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希望與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保持穩定的關係。

全球戰略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分析稱,隨着川普的保護主義加劇全球不確定性,東南亞正成爲一個以本地區爲中心、快速構建的新供應鏈的一部分。

「傳統的全球供應鏈已無法滿足地區層面的韌性需求,」羅蘭貝格在上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歐洲、北美和亞洲正在各自建立獨立體系,爲多極化全球供應鏈奠定基礎。」

報導指出,中國已經在建立以亞洲爲中心的供應鏈中佔據領先地位,並且不斷加強與東南亞的經濟與技術合作,以及深化與日本和韓國的夥伴關係。然而,對於馬來西亞這樣的小國來說,全球貿易的碎片化讓他們進退兩難,尤其是在其尋求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之際。

馬來西亞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中心之一,承擔了全球約13%的高端晶片封裝測試業務,並渴望進軍利潤更豐厚的晶圓製造和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但任何加強與中國科技產業合作的舉動,都可能引發華盛頓不滿。

據報導,葛里爾上個月訪問馬來西亞期間稱,晶片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並威脅道,區域製造商必須將部分產能轉移至美國,否則將面臨懲罰性關稅。

「當我們擴大(產業)規模時,我們必須同時兼顧(美國和中國的)兩套規則、兩條供應鏈。我們別無選擇。」扎夫爾說。

扎夫爾自4月以來一直領導着馬來西亞與華盛頓的貿易談判,他表示,他的團隊正全力以赴,爭取在川普到訪馬來西亞之前敲定協議細節,該協議將爲市場帶來「久違的確定性」。

根據早前達成的協議,美國將馬來西亞商品稅率下調至19%,但馬方必須在未來十年投入2400億美元用於對美採購與投資,遠遠超出了該國目前對美約2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對於和美國的貿易談判,扎夫爾似乎並沒有報太大希望。「我們從未期望能阻止川普。沒有人能做到,連新加坡都不行,」扎夫爾說。他提到,雖然新加坡對美國幾乎零貿易壁壘,且從美國進口多於出口,卻仍被徵收10%的關稅。

「他們還能再給(美國)什麼呢?」扎夫爾問道。他補充說:「我們已經和(美國)同行溝通過,我認爲他們的老闆態度非常明確,他不會輕易讓步或迅速降低關稅。」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查雯此前撰文指出,雖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引發東南亞國家的嚴重關切和不滿,但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政府推出「對等關稅」政策以來,東盟各國均決定不對美國進行對等報復。

查雯認爲,東南亞國家的政策選擇一方面反映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東南亞國家的政策選擇,反映出其對強者進行靈活追隨的戰略偏好。面對中美戰略競爭的升級,東南亞國家領導人普遍強調地區中立與和平,強調拒絕在大國之間「選邊站」的政策立場。

查雯指出,這種對權力轉移高度敏感,通過外交政策再結盟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在東南亞國家中間普遍存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表示:「如果東風看起來比西風吹得更強勁,那麼甚至在風到來之前,人們就開始偏向那個方向了」。東南亞國家的搖擺,會推動大國戰略競爭的升級,「大國有強烈動機向地區中小國家展現自身的強勢姿態,以此維護地區影響力」。

另一方面,查雯表示,地區國家的靈活性又意味着,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難以建立穩定的領導地位,兩國都將不斷贏得和失去追隨者。東南亞更有可能出現多元、動態的等級秩序,而非穩定的霸權或均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