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關門僵局 共和黨、民主黨誰贏?4大走向一次看

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有關政府關門危機的記者會上,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紐約州民主黨籍的舒默在會議結束時談到他新孫兒的誕生。左爲夏威夷州民主黨籍參議員夏茲(Brian Schatz),右爲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籍參議員艾羅布徹(Amy Klobuchar)。(圖/美聯社)

2025年美國政府關門登場,參議院未能通過支出法案,導致近七年來首次大規模停擺。雖然關門終將結束,但可能拖上數週,隨着壓力升高,勢必有一方讓步。BBC揭開以下是四種可能情境之一:

1. 民主黨人迅速分裂:參議院民主黨否決共和黨的臨時支出法案,導致政府關門,但部分民主黨人與獨立議員倒戈,引發黨內不安。內華達州參議員馬斯托因選情壓力選擇支持,其他退休議員也憂心影響民主黨席位。共和黨領袖圖恩持續施壓,若再有五名民主黨人倒戈,關門即可結束。

2. 民主黨退讓:隨着政府關門延長,民主黨將面臨來自核心選民與輿論的壓力,最終可能選擇止損退讓。雖缺乏實質收穫,但他們已成功凸顯健保補貼與醫療削減問題,或在責任歸屬爭論中反而獲得政治利益。雖然基本盤不會完全滿意,但這可能成爲領導層能接受的退場方式。

3. 共和黨做出讓步:共和黨雖自認佔上風,但若誤判情勢,也可能被迫讓步。過去多次關門都由他們主導,輿論責任隨時可能落在自己身上。在黨內對健保補貼意見分歧下,共和黨或將承諾延長補貼,以安撫低收入選民並削弱民主黨攻擊。雖口頭拒絕談判,但實際上仍有妥協空間。

4. 政府關門持續拖延(兩黨皆輸):目前僵局僅剩激烈攻防,川普與民主黨互相攻擊。上次關門長達35天已重創交通,這次恐影響更嚴重。若持續拖延,最終責任將由兩黨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