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戰略模糊失效? 「不到兩成」美中菁英認爲美會派兵保臺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圖/美聯社
美國與臺灣斷交後公佈「臺灣關係法」,其中也奠定了美國戰略模糊的基礎,然而這樣的策略恐怕值得反思,旅美學者翁履中提出研究顯示,只有少部分美中臺菁英認爲美國會派兵保臺,顯示美國在戰略模糊框架下信譽被懷疑的上升。而對臺灣而言,後續能否保持國內團結至關重要,否則恐怕臺灣地位。
「美國總統大選後印太安全治理研討會」今日舉行,旅美學者翁履中發表美中競爭間的認知與誤解:分歧的美國鯨音與羣衆觀念如何限制美中政策及印太戰略(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U.S.-China Competition: HowDivergent American Elite and Public Views Limit U.S. China Policy and Indo-Pacific Strategy)爲題發表論文。
翁履中分析對外事務上國內菁英階級與一般民衆間看法的分歧指出,羣衆往往缺乏對外事務的知識,然而羣衆心態也不是對對外事務毫無影響,過去研究顯示,羣衆態度由美國在國際事務涉入程度及涉入方式。此外,羣衆對不同議題看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對臺灣支持強健,但對曠日持久的烏俄戰爭則顯示衰弱。
翁履中指出,在對外政策制定上,精英角色不可或缺,尤其川普將回鍋,川普政策決定又是在很小的圈子中所做成,精英的角色在川普任內更顯重要。
翁履中續以美中臺三角關係爲例說明,根據從菁英圈做出的調查,美國精英視臺灣爲印太區域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因此在區域安全及全球經濟穩定上不可或缺;中國菁英則視臺灣問題爲主權及統一議題;臺灣菁英則關注於維持現狀,同時加強自身防衛能力及培養國際夥伴等。
翁履中分析,在軍事力量層面,美國菁英正逐漸認知到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霸權不再是絕對的,中國軍事能力快速成長,甚至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能與美國並駕齊驅,而臺灣相對則僅有資源不足的軍力;但北京菁英則仍認爲美國軍力仍穩穩在解放軍之上。
翁履中表示,若以另一分針對民衆做出的結果觀察,可以看出羣衆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矛盾心理,僅有56%的民衆支持美國主動的存在,更有43%民衆支持美國避免對外事務的糾葛。在一項從1998年到2024年間,針對臺海衝突做的調查中,顯示在2021年時,有52%民衆支持美國派兵協防,達到高點,然而近年逐步下降,到了2024年僅剩43%支持度。
翁履中續指,而在菁英層面,調查以「若爆發戰爭,美國會如何迴應?」爲題並分爲4項動作,包含直接派兵協防、提供武器及情報同時施加制裁(烏克蘭模式)、僅提供武器與情報、保持中立靜觀其變。而這項調查在美中臺三方菁英中結果分歧。
翁履中說明,在中國菁英中,僅有10%認爲美國會派兵保臺,相較美國有14.3%有此確信,臺灣則有20.5%。這項數據顯示了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成效有限。
翁履中提到,調查結果有趣的是,僅有中國菁英,甚至高達18%人認爲美國會保持中立。在這些選項中,多數都認爲,美國會採取烏克蘭模式。翁履中總結,在有限地認爲美國會直接插手的認知中,顯示了對美國在戰略模糊框架下信譽懷疑的上升。
最後翁履中結論,臺灣在川普上任後的挑戰是,要確保在言論上及實質上民主國家的支持。他認爲,在言詞上,川普政府仍會支持臺灣,臺灣國內保持團結至關重要,國內分裂的政治恐會弱化其地位,削弱其有效爭取外界夥伴支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