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貶值的逆襲

▲美元。(圖/達志/示意圖)

吳芳銘/自由撰稿人

史詩級的臺幣升值龍捲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大步向上而令人震驚,如同近期頻發生的大地震般震撼全球。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加徵對等關稅的談判協議框架中涵蓋匯率議題,全球各國貨幣承壓,主要貨幣包括歐元、英鎊等、亞洲貨幣如日圓與韓元等均呈現對美元升值走勢。

在川普一手建構的全球經貿金融新秩序震盪中,匯率升級的戰爭繼關稅衝擊撲面直擊而來,臺幣甚至在全球一片震驚中,成爲亞洲最強的貨幣。

▲央行總裁楊金龍答詢美債相關質詢。 (圖/記者屠惠剛攝)

在「川普新秩序」的襲擊外,近日臺幣的大幅走強,也與臺灣的金融壽險體質、成長策略與獲利模式有關。

從新世紀開始,臺灣貿易順差所積累的美元外匯,佔GDP約5%至7%。截至今年1月底,臺灣外匯存底已高達1.7兆美元,大部分的配置是美國債券,外匯存底的規模除相當於臺灣GDP的2倍多之外,同時也達到臺灣債券市場規模的5倍以上。

另方面,臺灣壽險公司一直有着本地債券資產短缺的困境,但中央銀行擁有龐大的美債作爲儲備的組合,兩者優劣勢恰巧互補,壽險公司發行臺幣保單,再拿投資人的錢投資美元資產,並由央行提供交換交易爲壽險公司進行對衝風險,來維持壽險公司的穩定獲利。在美元升值的強勢美元循環過程中,壽險公司的豐收得利於本益比、利差收窄以及資本利得。

但,沒想到這原本帶來壽險公司豐厚利潤的經營策略,竟是顆潛伏的未爆彈。

壽險公司持有的多數債券有其特徵:以美元計價、長期、結構複雜,且與美國利率變動高度聯動。因爲壽險公司是透過臺幣聯結強勢美元來放大臺幣的價值,僅近三、四年來,美元爲遏制通膨而暴力升息,已讓靜默不言的風險累積多年,在邊緣角落未被發現。

▲央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黃國霖攝)

另外,追求成長必須有實質獲利的支持,但壽險公司未完全對衝外匯風險敞口,亦即大幅增加了未加保護的風險。美國銀行估計,截至去年底,臺灣壽險公司僅對其持有的資產進行了約65%的對衝,該比例處於歷史上的低水位。

簡單來說,壽險公司未對衝的外匯風險敞口是種賭注,將其償付能力押注在臺幣對美元維持弱勢的格局。

如此大量押注美元資產當然有其風險,當美元進入弱勢循環,尤其是美元疲軟又適逢高利率的加乘效應發生時期,此時風險有三個:一、當美元兌換臺幣貶值時,資產價值會下降;二、高升的貨幣對衝成本會吞噬獲利;三、美債殖利率走高造成投資虧損。亦即,當美元貶值或利率上升週期,恐會出現鉅額虧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

過去10年來,臺灣壽險業大幅成長,並將大量資產投資在美國債券。在民間持有的約1兆美元資產中,壽險公司的保險投資組合亦有高達約7000億元。但外匯敞口約4600億美元,佔GDP的6成以上。

壽險業缺乏對衝的風險已經累積多年,在臺幣升值時觸燃危機引信。未對衝的風險就像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伴着美元大走貶、臺幣大升值而引爆,剎那間成爲壽險業的致命傷。因此,這波臺幣瘋狂地升值,將使得壽險公司出現潛在的損失和現金流問題,終將值得警惕。

長期以來,臺灣民衆在投資上,對美元保單情有獨鍾,金融與壽險業也偏好做多美元,寄望追求美元升值及高利息,來放大臺幣的價值,並減輕風險。

這個「放大臺幣依賴途徑」,在強勢美元格局下顯然有效。但在川普擾動原本平靜的關稅一池春水後,池中赫然出現水怪,讓我們直接暴露於高風險中。眼見近在眼前的水怪來襲,震驚後危機意識提高,外資、壽險公司、進出口行業、私人理財等投資人,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快速拋售美元來規避美元越貶損失越重的風險。

美債殖利率維持在高位,並同川普的對等關稅,前者制約住央行,後者是外部壓力,央行難以大力干預匯市,助漲臺幣的升幅。

此外,臺灣的對外淨投資部位(NIIP)佔GDP的165%,規模顯得巨大,讓臺幣在面對匯率波動時更易顯露頗爲敏感的特質。

壽險公司與央行應記取這次史詩級美元貶值逆襲的教訓,改變策略與經營模式、資產多元化配置、對衝避險機制的落等,不要再帶着不定時彈又不觀測情勢變化奮力向前衝,而讓大家一起身陷火坑。

「盼到此爲止」,是大家對川普的期待,但不符合現實。臺幣若持續捲入升值的螺旋效應裡,伴隨加徵關稅的共震效應,臺灣的經濟與產業要面對的風險也會是嚴峻的高度挑戰。

但願「盼到此爲止」。面對高風險新秩序的來襲困境,現時的重中之重是:凝具共識、調整體質、轉型升級、快速行動,來降低已到來的風暴侵襲。臺灣加油!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