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重塑供應鏈 臺灣生路在何方

美國總統川普。路透

川普宣佈推動「對等關稅」政策,意圖以「以牙還牙」的方式懲罰對美國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藉此縮小美國貿易逆差。臺灣作爲高科技產品出口重鎮,無法置身事外。然而,問題的核心不只是關稅,而是美國如何利用關稅作爲政治工具,迫使產業鏈重組,甚至要求盟友進一步表態。在這場全球貿易重整的棋局中,臺灣如何應對,攸關未來經濟發展的成敗。

川普的關稅政策表面上打着「公平貿易」的旗號,實際上卻是赤裸裸的貿易霸權。全球貿易從來就不是單純的「你收多少,我就收多少」的等量對比,而是基於產業結構、勞動成本、技術優勢與市場需求等多層次的經濟運行邏輯。如果真要「對等」,美國是否願意讓臺灣的電子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時,享有與本土企業相同的政策待遇?美國政府是否願意取消補貼,讓臺灣企業公平競爭?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是新鮮事。一九八○年代,美國就對日本汽車產業施壓,強迫日本車廠到美國設廠,甚至直接限額進口,這纔有了後來的「廣島協議」。今天,美國又盯上了半導體,要臺積電赴美建廠,想讓關鍵技術落地美國。對等關稅只是開始,美國的終極目標是透過經濟手段重塑產業供應鏈,確保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臺灣對美國出口主要以半導體、機械設備與電子零組件爲主,而這些產品美國本身並不具備完整供應能力。川普的關稅大棒,看似對臺灣有所影響,實際上卻可能反噬美國產業自身。以晶片爲例,臺積電不僅爲蘋果、特斯拉等美國大廠供應高端晶片,更間接支撐美國的科技霸權。若美國真的對臺灣高科技產品課以重稅,受害的將是美國本土科技產業。事實上,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已向政府施壓,要求不要對臺灣產業施加過多關稅,以免動搖美國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然而,臺灣不能僅寄希望於美企的反對聲浪來化解危機,應主動思考自身策略。首先,臺灣應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其次,臺灣應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建立供應鏈聯盟,例如與「晶片四方聯盟」中的日本、韓國也深化合作,確保自身戰略價值無可取代。

除了經濟層面考量,臺灣還需關注關稅戰背後的政治意圖。若臺灣未來要與美國談判,必須站穩立場,而非一味順從。臺灣應強化與美國國會、智庫及企業界的關係,確保不被美國政府單方面犧牲。同時,臺灣也應在WTO及其他國際場域積極發聲,讓國際社會理解美國貿易政策對全球產業鏈的負面影響。

此外,政府應對國內企業提供更具戰略性的產業支持政策,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力。例如,日本近期便宣佈對國內半導體企業提供高額補貼,以確保產業不被美國或中國牽着鼻子走。臺灣政府應參考此模式,加強對關鍵技術研發的投資,並強化與國際企業的戰略合作,而非僅依賴單一市場。

臺灣在這場關稅戰棋局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既不能被動挨打,也不能盲目迎合。政府與企業應以更宏觀的視野來應對,與其擔心美國的關稅,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取代。這纔是臺灣真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