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行爆雷,雖無系統性風險跡象… 專家:恐成市場情緒宣泄口
美兩家區域性銀行傳出貸款欺詐事件,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左)、摩根投信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右)認爲,該事件難以演變爲系統性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摩根投信提供
美國信貸市場再掀波瀾,兩家區域性銀行傳出貸款欺詐事件,市場瞬間陷入恐慌,引發金融體系穩定的疑慮。市場專家認爲,該事件難以演變爲系統性風險,但有機會成爲高檔股市逢利空的宣泄出口,短期資金可能轉向黃金與短天期美債避險。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指出,此事件並非整體經濟結構失衡所致,而是個別銀行管理不善,或放貸審查問題引發的個案。他分析,2023年矽谷銀行事件爆發後,美國小型銀行體質雖有所改善,仍有結構性問題存在。雖然聯準會近一年來採取降息政策紓困金融體系,部分區域性銀行的資產品質及放貸風險仍未完全解決,未來仍可能出現個別倒帳或風險事件,但「不至於擴大成連鎖危機」。
林啓超強調,從整體經濟指標觀察,美國經濟仍具韌性,並無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跡象。此次事件的影響集中於地區性銀行,對摩根大通(J.P. Morgan)等大型金融機構衝擊有限。不過,「股市目前位於相對高點,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爲市場情緒宣泄的藉口。」事件爆發後,美債殖利率一度跌破4%,反映市場避險需求升溫,但基本面並未出現顯著惡化。
摩根投信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指出,信貸疑慮主要集中於區域性銀行體系,而大型金融機構近期財報普遍亮眼,整體金融體系仍穩健。她分析,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最新談話轉趨鴿派,甚至不排除提前結束量化緊縮(QT),顯示貨幣政策偏向寬鬆,有助緩和市場流動性壓力。但個別金融機構放貸品質,仍可能導致短期波動。
面對波動加劇的市場環境,避險資產重新受青睞。林雅慧表示,黃金價格持續走強,主因包括避險買盤涌入、全球主要央行動向、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以及投資人對美元、歐元、日圓與人民幣等主要法定貨幣信心減弱。另外,隨着聯準會啓動預防性降息週期,美國財政壓力及期限溢價,可能使殖利率曲線轉趨陡峭。
安聯AI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莊凱倫表示,隨股市屢創新高,市場情緒可能在財報季中維持高波動,對總體經濟和信貸預期的任何變化敏感;美國這次事件,外溢到其他市場跡象有限,未來須觀察管理層能否證明是個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