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將舉行“核”談但軍事準備都沒放鬆,伊核問題解決前景如何?
伊朗核問題解決靠談判還是靠“拳頭”似乎到了一個關鍵時刻。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4月8日證實,伊朗和美國將於12日在阿曼舉行間接高層談判。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一天表示,美伊就伊核問題正展開“直接談判”,12日將繼續會談。
特朗普此前表示,如果美伊不能就伊核問題達成協議,伊朗將遭受“前所未見”的轟炸。目前,美軍已經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部署了至少6架B-2A隱身轟炸機,第二艘航母也即將抵達中東附近的海域。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執行院長牛新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指出,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不戰不和的狀態很難維持下去,未來面臨的問題要麼戰,要麼和,現在“戰與和”的壓力都在同步上升。
美國對伊朗動武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特朗普8日會見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之後,當被問及若未能達成協議美方會否訴諸軍事行動時,特朗普回答,美方絕不能讓伊朗擁有核武器,如果談判不成功,伊朗將迎來“非常糟糕的一天”,並面臨“巨大危險”。
此次特朗普的表態並沒有明確表示是訴諸軍事選項,特朗普上月底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威脅,如果美伊不能就伊核問題達成協議,伊朗將遭受“前所未見”的轟炸。
美軍近期爲“軍事選項”做的相關準備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最新消息顯示,美國爲增援中東派遣的第二艘航母“卡爾·文森”號已經進入印度洋。美國國防部已經命令目前正在紅海行動的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母打擊羣將其部署時間至少延長一個月。“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羣加入“杜魯門”號的行列後,美軍將在中東周邊海域形成雙航母部署態勢。
一般情況下,美軍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時,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爲核心組成的雙航母打擊羣。除了航母,美國至少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部署了6架B-2A隱身戰略轟炸機,該基地曾多次被用作美國在中東發動襲擊的集結點,而B-2A轟炸機可攜帶鑽地深度約爲60米的GBU-57重型鑽地炸彈,該彈據稱是主要爲打擊深埋地下的核設施而專門研製的鑽地炸彈。
據美國媒體4月4日報道,美軍證實,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軍事基地的B-2“幽靈”轟炸機參加了近期對也門胡塞武裝的空襲行動。在分析人士看來,B-2A轟炸機空襲胡塞武裝是對伊朗的“武力警告”。
美軍在中東集結航母和轟炸機更多是“攻”的一面,在“防”方面美軍也是調兵遣將。
據參考消息網4月7日援引俄媒報道,美國繼續加強以色列的防空和反導防禦,將第二套“薩德”反導系統轉移至該國境內。多家中東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美國不僅向以色列調遣了一個“薩德”反導系統導彈連,還有兩個“愛國者”防空系統導彈連。這一決定是在中東局勢緊張的背景下作出的。
報道稱,根據華盛頓與首爾的協議,兩套“愛國者”防空系統已從韓國暫時調往以色列,但不清楚期限是多久。“薩德”反導系統則從德國運抵以色列南部的內瓦提姆空軍基地。此前,美軍在去年10月在以色列部署了第一套“薩德”反導系統,以抵禦伊朗的襲擊。
牛新春表示,從戰略層次上來看,美國爲解決伊朗核問題是兩手準備,一手是談,另一手準備要是談不成就有可能打。但從戰術上來說,一時半刻他是不會打的,因爲還有兩個月的期限。
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3月19日報道稱,特朗普在一封寫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信中提議就新的核協議進行談判,並明確表示伊朗必須在兩個月內達成協議。
牛新春分析認爲,美軍目前的重心還是在談,不管是部署雙航母,還是部署隱身轟炸機和反導系統,都是爲了推動談判。
“按照特朗普的風格,基本不會對伊朗核設施進行打擊的,因爲萬一沒有精準毀滅目標,反而會使伊朗加快核計劃的步伐,給中東的美軍及盟友帶來巨大的壓力,”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潛旭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如果真的進行軍事打擊,鑑於伊朗的地形和縱深,美國也不會輕易取勝,反而使其陷入中東這個泥潭,達不到美國需要的目標。”
伊朗方面也積極進行相應的軍事準備,並表態“隨時準備應對任何戰爭”。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6日報道,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表示,伊朗“隨時準備應對任何戰爭”。他強調,伊朗“不會挑起戰爭”,但“在敵人面前我們不會後退半步”。他特別提及2024年4月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處事件,稱伊朗的導彈報復“穿透了對手的安全幻想”。
據媒體報道,伊朗警告海灣國家不要爲美軍行動提供支持。路透社6日援引匿名伊朗高官的話說,若鄰國允許美軍使用其領土或領空攻擊伊朗,將面臨“嚴重後果”。
“球在美國手中”?
《紐約時報》7日刊文指出,如果此次談判得以進行,這將是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以來,美伊兩國首次正式談判。
美伊雙方雖然已經確認將進行談判,但在談判尚未開始就在談判形式等問題上出現分歧。特朗普主張“直接對話”,伊朗方面則強調“間接談判”。
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8日也表示,伊朗和美國將於4月12日在阿曼舉行間接高層會談並否認“首輪談判爲間接談判,隨後將轉爲直接談判”的說法。阿拉格齊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說:“這既是考驗,也是機遇。球在美國那邊。”
阿拉格齊曾多次表示,伊朗不會在美方“極限施壓”和軍事威脅條件下進行直接談判。阿拉格齊8日表示,若美方通過施壓和威脅強加要求,這本質上是“命令式談判”,伊朗不認同這種方式。間接談判可確保真實有效的對話,這是選擇間接談判的原因。伊朗信任阿曼作爲中介,並希望美方能展現達成外交解決方案的嚴肅意願,“這纔是談判的關鍵”。
在潛旭明看來,這種分歧的背後反映了美伊之間圍繞伊核問題談判各個方面存在着較大分歧。特朗普在伊核問題上呈現出繼續採用“胡蘿蔔加大棒”的老套路,而伊朗則仍是見招拆招,與美積極展開戰術周旋,反映了伊朗對美國的不信任。
對於核協議的目標,美國提出的要求是“完全拆除核設施”。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8日發表視頻聲明說,他和特朗普都同意“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外交手段實現,但前提是採取類似利比亞模式,即在美國監督下,由美方炸燬所有核設施、拆除全部設備,只有這樣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協議纔會奏效。
內塔尼亞胡還表示,伊核問題還有第二種可能性,那就是伊朗拖延談判,最終只得訴諸軍事手段。他和特朗普已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深入討論。
但伊朗能讓步的最大限度可能遠低於美方要求——“完全拆除核設施”。
2015年,伊朗與中美俄英法德等國簽署了旨在解決伊朗核危機的“伊朗核協議”。該協議通過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換取伊朗停止發展核武器。2018年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美國恢復對伊制裁,伊朗也不再履行其限核承諾。
而這次美國期望達成的目標更加苛刻——拆除和炸燬核設施是伊朗難以接受的。“由於有上一次的經歷,即使能達成新的協議,伊朗對於美國能否守約持懷疑態度,伊朗對美國存在信任危機。” 潛旭明指出。
在牛新春看來,伊朗核問題只是美伊矛盾的一部分,美國想通盤解決美伊之間核問題、導彈問題以及伊朗對抵抗軸心支持等矛盾。“上一任的中央司令部司令認爲,導彈問題比核問題威脅更大,”牛新春表示,“美國認爲伊朗向胡塞武裝、真主黨武裝和伊拉克什葉派武裝提供導彈,這些導彈對美軍駐中東基地、航運安全等都造成威脅。”
“根據過去20年伊朗跟美國之間在覈問題上的博弈,伊朗在談判這一方面也是很有技術的,有一套成熟的外交手段。在談判上伊朗依然不會完全拒絕美國,不會讓美國找到理由打它,但是依然也不會完全接受美國的條件,談判也肯定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牛新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