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削減科研經費 南極拱手讓給中國」 美媒稱專家急了
2024年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外媒報導稱美國川普政府擬在2026年減少南北兩極研究資金約70%。由於此前美國已在在南極建設中顯露疲態,相較中國正擴大在南極的科研設施,這讓一些美國專家和盟國急了,擔憂這無異爲其他國家填補真空留下了空間:「難道南極也要拱手讓給中國?」中國曾稱其在南極站建設符合南極國際規則和程序,「中國替代美國」之說完全是西方炒作。
據觀察者網引述紐約時報報導,截至今年4月,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南極條約」共有58個締約國。根據「南極條約」,「南極洲應只用於和平目的」,各國對南極的主權聲索被凍結,各國應促進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這被稱爲南極例外主義。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法學教授專家傑弗裡·麥基表示,世界局勢動盪,中美俄等主要大國是在南極大陸上活動的主要角色,全球其他地區的動態正在波及南極。他說:「如果認爲這不會影響『南極條約』體系和南極地區,那就有點天真了」。
報導指出,根據美國負責資助和監督兩極活動的主要機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期提出2026年大幅削減極地科學預算提案,基礎設施支出的擬議削減幅度小於研究經費,但將推遲計劃中的設施升級和擴建,並將停用美國最後一艘專用於南極研究的船隻。
報導稱,美國削減研究經費,讓美國的一些盟國感到擔憂。據介紹,美國是「南極條約」的最初簽署國,此後一直是該地區的領導者。美國擁有最大的研究站,也是唯一在地理南極點設有基地的國家。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前「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美國代表團團長比爾·蒙廷說,美國在南極的存在是最大的,但近年已顯疲態,「美國一直在穩步減少在南極的活動,雖然沒有關閉任何站點,但也沒有迅速修復或建設站點,且一直在減少部分後勤能力」。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他認爲,這些削減也發出令人擔憂的信號:因爲存在感的減少意味着影響力的下降,爲其他國家填補真空留下了空間。
「如果中國的影響力在上升,而美國停滯不前或減少其能力,那麼這將被解讀爲中國取代了我們的位置」,美國智庫南極與南大洋聯盟顧問、前「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美國代表團團長埃文·布盧姆表示。
一些美國盟國也擔憂美國在南極撤退。報導認爲,這部分出於政治原因,部分因爲這些國家與美國在南極科學研究上有合作。
中國外交部在去年2月曾對相關問題迴應做出明確駁斥稱,中國作爲「南極條約」協商國,中國南極站的建設完全符合南極國際規則和程序。
今年3月,中國在南極秦嶺站首個規模化新能源系統運行。(取材自央視)
美國位於南極的麥克默多站。示意圖。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