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限制外資在陸製造晶片 港媒:陸企早有備選方案「自力更生」

▲半導體晶片。(示意圖/路透)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美國商務部近日撤銷英特爾、三星以及SK海力士在中國大陸取得半導體制造設備的豁免許可。港媒分析指出,大陸企業對此未必會措手不及,且可能已經有了備選方案,大陸官方也正在推動「自力更生」。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BIS)8月29日發佈聲明稱,韓國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大陸分公司以及英特爾半導體(大連)有限公司,將失去作爲「經驗證最終用戶」的快速合規資格,這意味着它們需要獲得許可才能將某些美國晶片製造設備運往在大陸的工廠。

陸媒《觀察者網》引述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指出,此舉標誌着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科技競賽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儘管兩國同意暫停加徵關稅後,經濟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但美方仍在擴大半導體出口管制制度。

《南華早報》認爲,隨着美國撤銷部分在大陸的外資晶片廠使用美國技術的豁免,大陸推動經濟自力更生的努力正在提振半導體行業的信心與前景,業內人士預計將會有更多自研技術出現。

經濟學人智庫(EIU)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由於大陸工廠在全球晶片生產中所佔份額更大,這項新規如果全面實施,將對記憶體晶片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這可能會對手機和個人電腦等下游行業產生更廣泛的溢出效應」,不過,徐天辰表示,大陸企業可能不會對美國的最新措施措手不及,他們可能已經有了備選方案。

「中國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承受着美國製裁的衝擊,零部件和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已經減緩了中國DRAM晶片的研發」,他說:「這意味着它們仍然落後於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等行業領軍企業,但追趕的步伐尚未結束。」

西班牙金融服務公司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的首席經濟學家董進躍(Dong Jinyue,音譯)表示,短期內,最新的管制措施將限制大陸晶片製造商及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以做促學」效應。

董進躍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進一步迫使大陸發展自主晶片製造技術,並進而影響與中國國家安全和技術進步相關的整個供應鏈。

▼ 三星電子。(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