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限制臺積在陸產能 恐壯大對手
美國意圖封堵成熟製程供應戰略,可能促使中國晶圓代工自我壯大,增加其營運韌性。美聯社
美國商務部宣佈,自今年底起撤銷臺積電(2330)南京廠「經驗證終端用戶」授權(VEU)。過去臺積電憑藉此資格,相對快速引進美國設備與零組件,未來所有相關出口必須逐案申請。這項措施被外界視爲美國在半導體管制戰線上的新升級,表面是限制中國獲取成熟製程產能,然而實際效果卻可能出乎意料:以撤銷VEU授權方式限制臺積電、三星等外資在中國境內成熟製程生產規模,最終卻替中國本土晶圓廠創造更大市場空間,此舉恐怕並不符合美國利益。
成熟製程雖然不像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直接決定高效能運算與國防應用,但其市場規模與應用範圍廣泛,涵蓋車用電子、工業控制、消費性電子與通訊設備等領域。美國如今以安全爲由切斷外資廠在中國升級渠道,結果是讓中國本土廠商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承接轉單需求。這些需求不僅提升產能利用率,更加速中國廠商在生產管理與客戶服務上的經驗累積。換言之,美國意圖封堵成熟製程供應戰略,可能促使中國晶圓代工自我壯大,增加其營運韌性。
以中芯國際爲例,雖然已具備14奈米量產能力,但真正支撐營收與產能的仍是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隨着臺積電南京廠受制於VEU授權取消,許多中國客戶出於供應安全考量,勢必將訂單轉向本土廠商。這種「被迫轉單」現象短期內就能帶來實質收入,更關鍵的是形成規模經濟,讓本土代工廠有更多資金與數據投入製程優化。成熟製程一旦由中國廠商壟斷內需,長期累積的效果,將比美國想像中更深遠。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措施還爲中國本土設備業者提供了更快導入的舞臺。過去,美國、日本與歐洲設備商長期主導蝕刻、沉積與研磨等關鍵環節,如今外資廠受限,本土晶圓廠必須更多依賴國產工具。例如中微公司深反應離子蝕刻設備,原本主要應用於功率半導體與封裝,如今可能被中芯導入成熟製程產線;華海清科的化學機械研磨(CMP)設備,過去難以撼動美日供應商地位,未來卻有望透過中芯與華虹批量採用,快速取得量產驗證。這些實例說明,美國撤銷VEU不僅未能阻止中國設備替代,反而成爲加速本土化的催化劑。
當外資廠在中國的投資與產能受限,北京政府與地方資金將更集中支持國產廠商。過去中國企業在市場行爲上考量成本與效率,對外資代工有所依賴。未來若連臺積電、三星在中國的成熟製程都被箝制,國內市場灰色安全帶徹底消失,國有資本與產業基金勢必將資源導向中芯、華虹以及國產設備與材料供應商,進而將強化中國整體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美國的戰略邏輯是試圖讓中國在先進製程止步不前。但這個政策削弱了在華外資晶圓廠作爲「制衡力量」角色,讓中國本土產業在成熟製程上更快取得主導權。換言之,美國表面上是要削弱中國產業能力,實際卻是讓中國成熟製程自給能力愈來愈完整。
臺灣與韓國企業也必須深思此一變化。臺積電南京廠未來定位受到重大挑戰,短期或需縮減投資,長期則恐失去中國市場的一部分需求。三星在中國的成熟產能也可能面臨類似困境。當外資企業在中國被政策限制無法自由升級,反而讓中芯國際與華虹等有機會壟斷內需市場。
以撤銷VEU授權來限制外資成熟製程產能,美國的初衷是封堵中國技術進展,但副作用卻是創造更大的市場縫隙,讓中芯國際等本土廠商快速壯大,讓中微蝕刻設備、華海清科CMP等國產工具加速導入。此舉短期內或許能延緩外資在大陸產能擴張,但長期卻不利於美國利益,因爲中國將在成熟製程自給上變得更堅韌。當政策的執行結果與原始戰略目標背道而馳,美國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其半導體管制框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