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暴漲300%,風口還是虛火?

或許沒人想到,那家被視爲“時代的眼淚”、連年虧損、業務大撤退的美圖公司,能靠AI翻身。

7月23日,美圖發佈盈利預告,2025年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預計同比增長約65%-72%。過去兩年,美圖擺脫多年虧損,2024年實現盈利33億,月活躍用戶達2.66億,成爲國內最早一批靠AI盈利的應用公司之一。

然而就在六七年前,美圖還深陷困境,股價狂掉、人心渙散。2019年,美圖虧損1.9億元,不得不砍掉手機業務、關停電商板塊,全員撤回廈門總部 “休養生息”。

如今,用創始人兼董事長吳欣鴻的話說,美圖重生了。

這背後,既有AI加持的紅利,也來自一次難得的清醒認知。相比此前的盲目追風口,美圖選擇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影像賽道。

年初至今,美圖股價累計漲幅已超300%,市值一度突破560億港元,重回高光時刻。但對比上市首日暴漲250%、讓華爾街爲之瘋狂的圖形編輯軟件Figma,美圖的市值不到其六分之一。

同樣是“AI+視覺成產力工具”,但美圖暫未跳脫“消費工具”的定位。用戶付費意願、商業粘性與增長空間,還需要更多硬仗來驗證。

AI改造美圖

有人將美圖的故事比喻爲商業爽劇,淨利潤的跳漲,是全劇的“爽點”之一。

2022年,美圖近21億元的營收僅帶來不足2000萬元的利潤,盈利能力較弱。但到了2023年,形勢開始逆轉:營收提升至27億元,淨利潤增長233.2%達到3.7億元。進入2024年,淨利潤進一步增長至5.86億元。

業績改善背後的變量,在於AI。

自2022年底以來,美圖陸續推出一系列AIGC產品和功能。從目前的產品來看,已經形成了三層架構:底層是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中間層包括AI開放平臺、創意平臺等,應用層則是各類面向用戶的產品——既有美顏相機、美圖秀秀等面向C端工具,也有視覺創作工具 WHEE、視頻編輯工具Wink、商業設計工具美圖設計室、數字人生成工具DreamAvatar等。

這些工具在短期內的確帶動了用戶與收入的增長。例如,Wink全球月活躍用戶數突破約3000萬,僅次於美圖秀秀和美顏相機;美圖設計室2024年營收超2億元,同比翻倍。今年7月AI Agent RoboNeo上線後,登頂國內App Store分類榜。

從用戶反饋來看,美圖旗下產品的評價呈現顯著分化。一方面,普通用戶普遍認可其豐富的美顏參數體系與輕量化操作邏輯,認爲產品易用性突出,能快速滿足基礎修圖需求;另一方面,專業用戶則詬病其美顏效果同質化嚴重,模板化功能抑制創作自主性,難以支撐高階設計場景。

總體而言,美圖的AI技術佈局仍集中於圖像美化、風格遷移、智能換裝等輕量化應用場景,與覆蓋全流程創作的剪映,及面向專業設計協作的MasterGo、Figma等工具相比,技術深度上仍有差距。

儘管如此,AI仍然重塑了美圖的盈利模型與增長路徑。

首先是業務結構的改變。剝離智能硬件業務後,美圖的收入來源主要爲在線廣告、VIP訂閱及影像SaaS(軟件即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IMS及其他。其中,在線廣告曾是收入的大頭,2019年佔比一度高達76.9%。直到2022年,VIP訂閱業務收入以37.5%的佔比超過在線廣告的28.6%,成爲美圖最大收入來源。

2023年起,美圖將VIP訂閱業務、互聯網增值服務、SaaS及相關業務重新界定並歸類爲“影像與設計產品”,但這一業務的核心仍然是付費訂閱。AI功能提升了用戶粘性與付費率。2023年,美圖付費訂閱用戶爲911萬,付費滲透率爲3.7%;2024年,付費訂閱用戶增至1261萬,滲透率爲4.7%。對比來看,Canva是10%左右,美圖仍有一定提升空間。

反映在收入上,影像與設計產品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13.27億元增長至20.9億元,兩年同比增速均超50%,逐漸成爲美圖增長的核心引擎,也帶動着美圖毛利率從2022年的57%升至2024年的69%。從收入佔比來看,該業務從2022年的57%升至2024年的69%;而廣告業務佔比從28.2%下降至25.5%。

其次,AI爲美圖打開了兩條新的增長空間。

一方面是海外用戶。

2024年底,美圖海外月活同比增22%至近1億;今年2月,美顏相機“AI換裝”功能推動其登頂新加坡、泰國等12國及地區iOS總榜,新增超2000萬海外用戶。但這類靠爆款驅動的增長能否持續,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是面向B端“生產力場景”的拓展。

美圖試圖將AI工具滲透到內容創作、商業設計等B端場景中去,降低中小企業與設計師的創作門檻。2024年底,這類“生產力場景”工具月活同比增長25.6%至2219萬,被美圖視作繼廣告和生活場景應用後,潛在的“第三增長曲線”。

在資本市場,美圖的AI故事也獲得了一定認可。摩根士丹利在7月23日將其目標股價從6港元上調至14.4港元,同時上調月活、付費滲透率等關鍵指標的長期預測。中信證券也看好其通過AI Agent整合C端與B端能力。

美圖17年,從迷失到聚焦

押注AI,讓吳欣鴻無比慶幸“方向是對的”。但找到這個正確方向前,美圖走過了很多年彎路。

時間回到2008年,27歲的吳欣鴻推出了美圖秀秀PC版,主打簡化修圖操作,不到2個月這個應用用戶數就突破百萬。2011年,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他又趁勢推出美圖秀秀移動版,到2012年10月,美圖秀秀PC端+移動端用戶量突破2億。2013年1月,美圖推出了主打自拍的APP——美顏相機,首年用戶即破億。

2008年-2013年可以說是美圖創業與產品的奠基期,僅僅專注於“美”和“顏值”這件事,就能迅速積累起用戶和流量,建立起一個“自拍王國”。

但在那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工具類產品一直處於鄙視鏈的底端。一方面,用戶粘性低,只有在使用特定功能時纔會打開APP,使用完畢之後就退出。另外一方面,大多數工具類APP都是免費的,主要通過廣告變現,天花板有限。相比社交、遊戲、電商等炙手可熱的賽道,工具類產品因爲缺乏想象力,一直被資本市場低估。

在發展早期,美圖雖然坐擁海量用戶,但也急於撕掉“工具”屬性的標籤,團隊也經常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

這種焦慮推動美圖開始跨界,追逐一個又一個的風口。

2013年-2017年期間,美圖曾短暫嚐到過一些多元化探索的甜頭。美圖推出過自己的手機,針對女性市場,主打美顏與自拍功能。高峰時期一年出貨量達75萬臺,營收15億元,一度成爲美圖最大的收入來源。在短視頻爆發的風口,美圖旗下的美拍活躍用戶一度達1.6億,吸引了張藝興、TFBOYS、 Papi醬等一衆明星與網紅入駐。

2016年12月,美圖赴香港上市,成爲騰訊之後港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當時,美圖的活躍用戶總數達到了5.2億,旗下應用在全球11億臺獨立設備上被激活。2017年3月20日,美圖股價股價飆升至23.05港元,市值突破970億港元,一時風頭無兩。

但很快,美圖就從高峰墜落。

在股價升至最高點的7天之後,美圖披露2016年財報——全年淨虧損5.4億元。股價聞聲暴跌,6個交易日便蒸發了500億港元。此後,美圖的股價就進入了下行通道。市場看衰的原因很簡單,龐大的用戶難變現。

與此同時,美圖手機、美拍等業務也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因供應鏈薄弱及戰略調整,硬件業務於2018年被剝離,品牌授權給小米運營;因算法迭代慢、用戶運營薄弱等原因,美拍也被抖音、快手平臺超越。爲盤活龐大女性用戶流量並緩解持續虧損壓力,美圖在2017年推出美圖美妝APP,藉此進軍電商行業,但僅運營了一年多,就將該業務轉賣。

2018年-2019年,美圖轟轟烈烈的多元化探索在鉅虧中結束,公司員工也從3300多人驟降到1300多人。吳欣鴻曾對《晚點LatePost》表示,那兩年,是他職業生涯裡最累的時候,累主要是因爲能力跟不上慾望。

在那之後,美圖還經歷了幾年戰略迷茫期。他們想過做中國版的Instagram,甚至投資過加密貨幣,但最終這些嘗試都證明:脫離核心競爭力的多元化終難持續。

2016年至2021年間,美圖累計虧損超過80億元,2021年底的美圖月活用戶數較2016年上市時流失一半。後來,吳欣鴻在一次內部覆盤中總結美圖這麼多年燒錢換來的3個領悟:戰略要與能力匹配;不能隨便消耗資源;要有核心競爭力。

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吳欣鴻重掌董事長之位,美圖迴歸主業,全面聚焦AI影像賽道。深陷泥潭多年的美圖,終於踩中風口。

能借AI改命,也得益於美圖在影像領域多年的積累。不同於大模型廠商,美圖將自身定位爲AI應用公司,更注重將技術應用於產品功能開發。在具體業務上,吳欣鴻提出“ROI優先”——無用戶剛需、無付費意願的業務堅決不做。

終於認清自身邊界後,美圖押對了方向。用吳欣鴻的話說,“美圖能爬出絕境,不是因爲業務更多、體量更大,而是因爲它回到了最擅長的事情上。”

天花板能否進一步打開?

美圖走出泥潭後,高管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美圖的天花板在哪裡?

在3月的業績會上,美圖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秘書顏勁良表示,現在還很難預估中國的訂閱滲透率天花板,但從增長趨勢來看,遠沒觸頂。他以美圖舉例:截至2024年底,付費訂閱用戶數爲1261萬,訂閱滲透率爲4.7%。而在2021年前後,美圖董事會曾判斷,美圖秀秀付費訂閱率的天花板是5%。如今來看,這一判斷或許過於保守。

吳欣鴻則認爲生產力工具的天花板會更高。他提到,全球很多影像或設計相關的生產力工具,做到了100%的付費率。“有限的資源下我們可能會更傾向於去做生產力工具,雖然難度更大,但是天花板也更高。”

然而從資本市場的反應看,市場對其成長空間仍持保守態度。

以同樣定位於設計工具賽道的Figma爲參照:該公司7月31日以每股33美元登陸紐交所,首日暴漲250%,市值一度達563億美元(約4000億人民幣),成爲今年美股最大IPO項目。即便在經歷回調後,截至8月4日,其市值仍然高達431.9億美元。同期,美圖股價報收11.9港元,總市值541.1億港元,不到Figma的六分之一。

資本市場追捧Figma,原因在於其“高增長+高利潤+高壁壘”的稀缺性。

2024年,Figma營收7.49億美元,近四年複合增長率53%,毛利率維持在90%左右,幾乎達到軟件行業天花板。

更關鍵的是其平臺化價值:2025年Q1,Figma月活用戶達到1300萬,非設計師羣體佔比達三分之二,用戶人羣涵蓋產品經理、開發人員、營銷人員等。這意味着Figma已從設計工具成爲企業跨部門協作的基礎設施,而類似Office的生態地位能顯著提升其市場價值。

而且,在這1300萬的活躍用戶中,僅有45萬名是付費用戶,卻貢獻了2.28億(約16.4億人名幣)美元的營收,說明其用戶付費能力強、人均價值高。據悉,Figma大部分都是企業用戶,福布斯全球2000強企業中,已有78%都是其客戶。這種生態粘性與企業級深度綁定,推高了用戶遷移成本,構築起競爭壁壘。

反觀美圖,儘管付費用戶在數量上遠超Figma(1261萬),但影像與設計產品一年的營收(20.9億)沒有比後者一個季度的營收高多少,客戶價值遠遠低於Figma的企業客戶。

與此同時,雖然AI換裝、髮型設計等功能拉動海外MAU增長,但這些產品本質仍是“美化工具”的升級,缺乏平臺化拓展空間,且易受新玩家模仿或替代。生產力工具端核心產品則面臨字節跳動(剪映)、Adobe(Photoshop)等強勢對手,技術迭代壓力大,品牌影響力尚待突破。

簡而言之,資本押注Figma是看好其“AI時代協作基礎設施”的角色,而美圖仍被視爲是消費工具公司——AI雖帶來短期增長,但用戶付費意願低、市場競爭激烈、盈利結構脆弱等問題仍待解。

不過,美圖也在尋求破局。

5月20日,美圖宣佈與阿里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將通過可轉債形式向美圖投資2.5億美元。雙方將在多領域展開合作:阿里會在其電商平臺優先推廣美圖AI電商工具,協助開發新工具與功能;二者還將共同開發基礎及垂直領域模型;美圖承諾三年內向阿里採購不少於5.6億元雲服務。

這場合作能否幫助美圖撬開B端市場?美圖能否從“流量玩家”走向“價值平臺”?答案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