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麥茶可護心 專家:3種人先別試
麥茶因不含咖啡因,聞起來療愈又清香,深受許多人喜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麥茶因不含咖啡因,聞起來療愈又清香,深受許多人喜愛。對此,營養師老辜引述研究指出,麥茶的活性成分「吡嗪類化合物」,不僅提供獨特香氣,還可調節血液流動性,從而保護心血管。但他提醒,若罹患嚴重心臟疾病者、麩質過敏或患有乳糜瀉人羣,以及吃全素貧血患者,就建議避免飲用麥茶。
老辜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2020年有研究指出,麥茶特有香氣主要來自於烘焙後產生的「吡嗪類化合物」,以及多種揮發性物質共同呈現。而日本科學家於2002年發表麥茶對人體血液流動性的研究中,指出麥茶的關鍵活性成分「吡嗪類化合物」,除了能提供獨特香氣外,還可能具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以及促進血管擴張功能。其中,又以「2,3,5-三甲基吡嗪(2,3,5-trimethylpyrazine)」的影響最顯著。
老辜接着說,雖然咖啡和焙茶,也因烘焙過程含有較多的「烷基吡嗪」,可能與麥茶有相似甚至更強的健康益處。但它們因含咖啡因緣故,可能無法像麥茶帶來這麼好的血液流動性。同時,科學團隊還認爲,麥茶中的揮發性香氣,讓人聞了放鬆又開心,對健康也有正面效益。
老辜進一步提到,吡嗪衍生物可能透過3點機轉以調解血液流動性,最終達到心血管保健功效。包括透過對細胞鈣離子的動態調控,影響血小板的凝集;影響鈉、鈣交換,改善紅血球變形能力;以及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血壓與血管壁的剪切應力,可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
然而,飲用麥茶也可能存在潛在風險。老辜說,例如在高溫烘焙(120度以上)過程中,麥茶可能產生丙烯醯胺,其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爲2A類致癌物(對動物有致癌性的證據),但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尚不足以證明爲人類的致癌物。
除此,老辜表示,由於大麥含有麩質,對麩質過敏或患有乳糜瀉的族羣來說,應避免飲用麥茶,以防止過敏反應或腸道不適。另外,麥茶中的單寧酸,可能影響非血基質鐵(植物性來源)的吸收,若爲因鐵質攝取不足而貧血的全素食者,適量飲用即可;或在享用高植物性鐵飲食時錯開,以避免阻礙吸收。
老辜提醒,雖然烘焙過程會產生丙烯醯胺,但無需過度擔心。因爲麥茶是民間傳統飲品,已有非常多年的安全飲用歷史。他認爲,一個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受到當中多種成份的相互影響,加乘或抵消都有可能。他建議,均衡飲食爲首要原則,並留意食用頻率與份量,因此,若每天適量攝入1~2杯(250毫升/杯)麥茶就可不用太擔心。
老辜補充,對於咖啡因敏感族羣,例如孕婦、兒童與銀髮族,麥茶可作爲日常不錯的保健飲品。但罹患嚴重心臟疾病者,可能會按照醫囑限制每日水分攝取,最好就先別喝了。唯有依照自身情況適量飲用,才能最大程度地獲取其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