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若打伊朗曝陸影響力有限 1事成「參考攻臺關鍵」
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白宮南草坪觀看旗杆安裝作業時,接受媒體採訪。(圖/美聯社)
中國大陸曾在2023年協助促成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和平協議時,曾將這項突破稱爲中方外交的勝利,這也成爲中東地區崛起爲重要斡旋力量的象徵。然而,隨着美國總統川普公開考慮出兵協助以色列攻擊伊朗,北京在該區域影響力的極限也開始浮現。有分析指出,川普決定是否出兵以伊衝突,將成爲北京觀察美國是否會保衛臺灣的風向球。
綜合《紐約時報》與其他外媒報導,北京在這場潛在衝突中有極大損失風險。中國大陸一半的石油進口仰賴通過伊朗南部的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運輸,北京也長期倚重與德黑蘭的關係,作爲對抗美國在該區域影響力的重要支點,但儘管如此,北京對川普政府的影響力極爲有限,且美國一旦直接介入衝突,北京不太可能在軍事上出手援助伊朗,即便伊朗是其在中東最親近的夥伴。
此外,有專家指出,陸並沒有能力派兵協防伊朗的軍事設施,中方比較傾向於低調提供某些物資援助、口頭支持,或許還會加上一點人道援助。
雖然北京一向偏好中東穩定,但若美國被捲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國也可能從中獲利,因爲這會迫使美軍調派兵力、軍艦與資源,轉移對亞洲地區的注意力。
報導指出,川普是否決定對伊朗發動攻擊,將爲北京提供重要的觀察機會,有助於塑造其未來的地緣政治戰略。北京將藉此評估川普的外交風格與動武意願,進而推敲:一旦北京決定攻打臺灣,美國是否真會出兵防衛這座北京聲稱擁有主權的自治島嶼。
儘管北京與伊朗關係密切,但在當前衝突中,北京最高層的發言卻異常剋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四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時曾呼籲停火,但北京公佈的通話摘要中,並未直接譴責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
習近平也避免直接呼籲美國不要攻擊伊朗,他僅表示:「國際社會,尤其是對衝突各方有特殊影響力的大國,應當努力促成局勢降溫,而非火上加油。」
北京正忙於應對局勢迅速惡化的局面,眼下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在中東地區的中國公民與資產,而非發起任何較大規模的外交倡議。
中國大陸這種剋制的反應,也與其理念相近的盟友俄羅斯相似。儘管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接受了來自伊朗的重要軍援,但至今對本次衝突僅發表了一些支持伊朗的聲明,並未有實質行動。
事實上,在去年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遭推翻時,中國大陸與俄羅斯這兩個與其長期合作的國家也都被視爲袖手旁觀的局外人。
這些國家的相對缺席,引發外界質疑某些華府人士所稱的「動盪軸心」(Axis of Upheaval)是否真的具有凝聚力。這個四方聯盟由中國、俄羅斯、伊朗與北韓組成,近年來在外交與軍事上日益緊密,皆以對抗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爲共同目標。
但在這四國之中,只有北京深度嵌入全球經濟體系,因此中東局勢若進一步惡化,對中國的潛在損失最大。中國幾乎承購了伊朗全部對外出口的原油,以折扣價透過秘密油輪船隊進口,以規避美國製裁。此外,北京自波斯灣其他國家進口的石油,也高度仰賴荷姆茲海峽的安全航行。
若中東局勢升溫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將對中國大陸造成另一大難題,正值其試圖提振疲弱經濟之際。
除了能源利益外,伊朗對北京而言也是在中東推進戰略、抗衡美國的重要支點,而美軍在該地區部署了數萬兵力。出於同樣目的,北京也積極與波斯灣國家發展更緊密的關係。
中國學者常主張,北京之所以能成爲中東受信任的調停者,是因爲它不像美國那樣對他國講道德、談人權。
然而,部分西方分析人士則認爲,中國在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和解談判中,實際角色有限,只參與了尾聲階段。華府也對北京不願向伊朗施壓、要求其制止葉門胡塞叛軍襲擊海上商船感到不滿,尤其是當遭襲船隻不是中國籍時,北京幾乎未作出迴應。
美國國務院前近東事務助卿、現任華盛頓律師事務所Arnold and Porter資深顧問李夫(Barbara Leaf)表示,中國不願對其夥伴施加壓力的態度,削弱了其在中東的地位,她說:「沒有人會說:『我們趕快聯絡北京,看他們能做什麼,』因爲北京一直只扮演純粹的商業與經濟角色,大家幾乎都默認,中國大陸只會替自己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