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想精進自己!她「手機貸」秒撥款 借4萬5要還7萬崩潰了
▲疫情期間,人們更加習慣使用手機完成大小事,當中利用手機申辦貸款也越來越簡單。(圖/記者林緯平攝)
記者潘姿吟、林緯平/專題報導
「不會算嗎?利息那麼高還敢借?」、「沒有金錢觀念纔會一借再借」,深陷債務泥沼者,常被外界譏笑是自作自受。然而,長期關注債務人議題的學者觀察,從2005年爆發的卡債風暴,到近年崛起的融資租賃貸款,過度消費並非這羣債務人借款的主因,他們多半是經濟弱勢,爲了維持生計,選擇先借錢應急。
31歲的李小姐是大樓秘書,月薪3萬多,長期靠「信用卡分期」與「以卡養卡」度日。疫情爆發後,她擔心被裁員,決定學新技能,報名一門3萬多元的線上課程。因信用卡刷不過,對方推薦她用「零卡分期」,課程還沒上完,她就收到APP通知:「獲得10萬元額度」的變相信貸,爾後又辦了手機貸,一支近6萬的手機只拿到4萬5,卻要還款7萬多。回過神來,債務已超過70萬。她說:「不是我愛借錢,我只是沒錢,又想精進自己、維持信用。」
▲融資業者透過LINE教導貸款者如何透過手機申辦。(圖/受訪者提供)
疫情期間,網路上申請手機貸款與車貸變得格外方便,僅需透過LINE與業務員聯繫,按幾個鍵,資金即可迅速匯入戶頭。此高度便利性彷彿營造出一股「鼓勵」借款的氛圍。張小姐最終感嘆:「好像有人在推你去貸款,有需要借錢,別人願意借你很方便。」
李小姐自述:「我不是個奢侈的人,我也沒有不工作、不負責任。我每天過着精準到分秒的生活,每一筆貸款的繳款日都記得清清楚楚,卻還是怎麼也走不出來。我後來才懂,爲什麼銀行那麼難貸,是因爲利息比較低。那些平臺很好過,可是利息高得嚇人。」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升觀察,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接續實施的三級警戒嚴重衝擊民衆生計,特別是衆多「微型企業」,如家庭經營的早餐店或單人美甲店,這些仰賴現金流的商家,無法從銀行獲得紓困貸款,轉而向融資公司尋求資金。自2021年起,因車貸、商品貸等融資借款導致的負債案例顯著增加。
吳副教授直言,疫情期間,許多人急需現金應對生活危機,故明知融資利率高伴隨高額手續費,仍「先借再說」。融資公司則利用這些經濟脆弱者的急迫心理,持續推銷貸款,將其債務越滾越大,榨乾財力。